【資料圖】
4月12日至13日,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蔚藍力量志愿者開展“共護海洋 守護蔚藍”凈灘行動。(據4月16日《湛江日報》)
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志愿者開展凈灘行動,清理沿岸垃圾,值得推廣。生態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凝聚每個人的小善舉,就會換來社會文明的大進步。
環境保護不僅要靠法律、制度等外在的規范約束,也要靠生態道德、生態文明意識等內在的自覺自律來開展。通過有效引導,讓生態文明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讓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生態環境就會越來越好。要認識到,環境問題本質上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在這一關系中,人有很強的能動性,人們只有在生產生活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照自然規律和生態規則辦事,才能把環境保護好,反之,就會污染環境、破壞環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志愿者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值得肯定。當然,推動和引導公眾參與環保事業,還需要加大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力度,讓公眾從思想上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人人有為。同時,以法律制度開路,創造條件引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充分保障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
另外,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公眾參與的內生動力。落實法律法規中獎勵先進的條款,確保相關政策達到激勵先進、鼓勵參與的目的。除了通過經濟手段激勵公眾參與環保行動,還應充分運用精神層面的激勵機制,提升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對為生態環境保護做出重大貢獻的公民或組織授予榮譽稱號并加強宣傳,以調動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性,激發其長期持續地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行動。
進一步看,志愿服務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契合“社會共治”概念。社會共治是在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中,一個新的范疇,一種新的模式和機制。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總之,公眾參與程度越高,生態環境保護就越有力。在我國當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推動和引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格局,既是保障公民權利、推動法治建設,也是確保環境決策科學透明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