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坡村的藿香,那夭村的水稻,大位村的圣女果,黎屋村的番薯……春天的吳川市王村港鎮大地,到處綠油油,特色農業的發展催生出一派新春的生機活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去年以來,王村港鎮因地制宜,創新舉措,把撂荒耕地復耕與農業提質增效結合起來,發展特色農業,讓昔日撂荒耕地成今天的現代農業基地,迸發出“綠紅搖曳競春圖 ”的新春美景。
提質增效,讓撂荒地“活”起來
王村港鎮一直是農業弱鎮,由于種植效益低下,大部分村民都外出經商務工,導致部分耕地丟荒。
去年以來,王村港鎮黨委政府在廣州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探索了一條盤活土地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讓一塊塊撂荒地重新披上“綠裝”,并成為農民的“致富田”。
4月春陽,記者來到大位村圣女果種植園,一行行的圣女果藤上掛滿了一顆顆紅彤彤的果實,種植戶林美龍正在指揮入園務工的農民趕收圣女果,呈現一派豐收歡樂的景象。林美龍說,這片土地多年丟荒顆粒無收,去年鎮政府和村干部統一平整和通電通水后流轉出租,我們包租種植千禧品種的圣女果,如今果豐價好,一天摘果收入幾萬元,預計這30多畝果園產值好幾十萬元,撂荒地果真變成我們的“致富田”了。
為了讓撂荒地“活”起來,王村港鎮黨委政府工作人員深入田頭調研,以問題為導向,與各村干部一起推進撂荒地的整改流轉,并疏通了20多公里的灌溉渠,提升水利設施,確保每一塊丟荒地通水通電,推進各村撂荒地流轉出租,發展現代種植業。
目前王村港鎮15畝以上的連片撂荒耕地都實現復耕復種,初春時節可見一處處的藿香、圣女果、海南野菜、優質番薯、水稻等種植園——土地“活”起來,重新披上“綠裝”,現代農業發展闊步前進。
鎮長李觀強表示,王村港鎮以土地流轉為抓手,以提高種植效益為驅動力,貫徹糧食安全政策,有效盤活土地資源,超額完成全鎮去年500多畝撂荒地復耕工作,大地煥發出新的活力,農業生產走上新臺階。
新型農業,讓土地“能”起來
走過陡坡山林小路,進入新梅村寨坡垌田,豁然開朗,黑色地膜覆蓋著的32畝剛種下的藿香已長出青青嫩葉,而垌田的另一部分土地已全部平整,繼續趕種藿香、芋頭、大豆等南藥和經濟作物。
新梅村支部書記鄭禮球介紹,這片垌田共109畝地,以前是番薯地,產值低,后來丟荒了,雜草叢生。去年在鎮黨委、政府以及廣州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下,疏通了水利,統一平整流轉出租, 村經濟聯合社承包發展新型經濟作物,并且走新訂單合作之路,32畝藿香已“名花有主”了,半年后收成就供貨制藥公司,一畝可賺五六千元,這才是新型農業。
撂荒地變成新型農業基地,這是消滅荒地的有效手段,也是全鎮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必經之道。
碌西村有許多碎片丟荒地,如今都種上了當地土特產——美味番薯。在村辦公樓,新鮮出土的美味番薯進行分揀和包裝后,在村委會電商平臺銷售,以8元1斤郵寄給商戶,產品供不應求。村黨支部書記林偉新笑著說,美味番薯香甜粉糯,名聲在外,在政府幫助下挖掘其潛在價值,通過打造品牌,推廣標準種植,以基地帶動村民耕種撂荒地,擴大種植規模,大大提升農民種植效益和土地的產出。
近兩年以來,王村港鎮黨委政府努力思索一個問題,即如何讓撂荒地“活”起來和“能”起來,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這個難題。如今,他們打破常規,付諸行動,采取有效措施,以“效益驅動”帶動撂荒地復耕,以黨建引領發展,讓土地“醒”起來;以鄉賢回歸開發,讓土地“活”起來;發展種植合作社,讓土地“聯”起來;引進龍頭企業,讓土地“能”起來,王村港大地舊貌換新顏。
鎮委書記駱禹榮說,我們變革工作思路,借助撂荒地復耕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更好地把王村港從農業弱鎮發展成農業強鎮,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建設不一樣的王村港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