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小小打火機,輕捻齒砂輪,“啪”地竄出一簇淡藍色火苗,點亮蠟燭、生起爐灶、引燃煙花,給生活帶來光亮與溫暖。誰能想到,
這個指掌間不起眼的小物件,竟是我們“火”遍全球的制造業單項冠軍。我國打火機年產量150億只以上,占全球總銷量的近七成。一組數據更耐人尋味:2022年,湖南省邵東市出口打火機35.2億個,占同期全國打火機出口總量的“半壁江山”。這座湘中腹地的縣級市,不僅承包了世界級的“點火”生意,還將一元零售價保持了20年。
一元打火機售價雖低,技術含量一點兒也不低。小巧的機身內集納了調火環、氣箱閥等30多個零部件,涉及火焰控制、點火強度等多項精密工藝。與眾多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一樣,打火機也是個“逐成本而居”的產業。從西班牙最早發跡,到歐美各國“遍地開花”,再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轉移至日韓,九十年代進入我國廣東、浙江等地,打火機產業的集中地隨用工價格的變化而變換,不斷尋求成本的洼地。全球化浪潮助推了打火機產業的梯度轉移。本世紀初,東南沿海用工成本不斷提高,打火機產業又一次轉身,落腳在了不沿海、不沿江的內陸邵東。20年間,當地一碗米粉的售價從5毛錢漲至10元錢,一次性打火機卻守住了1元的價格優勢,如長了吸盤般牢牢扎下了腳根,為當地創造了146個境外注冊商標和85億元年產值。
國際間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人工和材料成本逐年高企,邵東打火機何以能與通貨膨脹“唱反調”,逆勢不漲價還有賺頭?答案源自創新。2009年,邵東6家打火機出口企業和5家配套企業抱團取暖,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之下,攜手組建了統一研發、注塑、檢驗、銷售的電氣集團。眾人拾柴火焰高,企業每年投入2000萬元攻關技術,迄今擁有發明專利等240多項知識產權。2018年,邵東被商務部授予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10多家打火機龍頭企業基本完成自動化改造。過去工人們捏著鑷子、攥著鉗子晝夜三班倒,如今12道工藝全部實現自動化,智能機械臂隨處可見,車間里沒了人頭攢動的忙碌景象,卻讓每個打火機的人力成本從0.1元降至0.015元。俗話說,
針頭線腦,積少成多。微利產業近乎極致的成本核算,標注了中國智造的盈利能力。一元打火機的全球優勢,源自硬核科技創新,也離不開創意軟實力。東南亞消費者偏愛彩色系,邵東廠商就把打火機噴繪成大紅大紫;歐美消費者青睞簡約風,廠家便根據細分市場推出極簡包裝;年輕人喜歡潮流酷炫,加裝手電筒的打火機悄然問世。一元打火機看似尋常普通,卻總能因地制宜、入鄉隨俗、走在時尚和創新的前沿,還登上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
一元打火機的閃耀并非孤例,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都憑著創新站上了“行業之巔”:眼鏡片年產量4億多副的江蘇丹陽,占國內市場的70%、全球市場的40%,吸引了世界的矚目,去年實現應稅銷售122.23億元;常住人口僅3萬多的揚州市杭集鎮,牙刷年產量75億支,占國內市場的60%、全球市場的40%,相繼推出可降解、避免牙齦出血的黑科技產品,既敲開了豪華酒店的大門,也登上了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年生產紐扣約500億粒的浙江永嘉縣,占國內市場的50%、全球市場的30%,近年來樹脂扣、貝殼扣等創意產品推陳出新,讓中國制造緊緊“扣”住了世界市場的消費需求。和高鐵、盾構機、超級計算機等大國重器一樣,飽含創新元素的鏡片、牙刷、紐扣和一元打火機同樣是了不起的中國制造。這些產業或許體量不大,但如今多數已成為扎根本土的制造業單項冠軍,
它們是關鍵技術的“攻堅者”、產業鏈安全的“維護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脊梁”,構成了中國制造基本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產業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給予我們相同的啟示:
始終通過創新研發走在行業前沿,就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勇立潮頭。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上,中國制造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新時代新征程,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接續創新、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讓中國制造的前景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