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4月19日,湛江日報報道吳川王村港鎮因地制宜,創新舉措,讓一塊塊撂荒地重新披上綠裝,成為農民的“致富田”。他們盡心盡力保護耕地,書寫下鄉村振興新篇章。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關系十幾億人吃飯的大事,必須切實保護好。我國人多地少,要倍加珍惜不可再生的耕地資源,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耕地保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全覆蓋。
保護耕地的目的是充分使用好耕地。要在管數量、提質量、控用途上多管齊下。要做到耕地不能“非農化”,糧田不能“非糧化”。要建好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王村港鎮500多畝撂荒地都實現復耕復種。眼下正值春意盎然的時刻,連片水稻、美味番薯、優質大豆等長勢喜人。王村港鎮的領導主動作為,以“效益驅動”帶動撂荒地復耕復產;以鄉賢回歸開發,讓土地“活”起來;用發展種植合作社,讓土地“聯”起來;聘請種農專家指導,讓土地“能”起來。這些做法實在管用,適宜在全市鄉村推廣。
“三農”工作歷來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國各地都在抓耕地保護,竭盡全力守住生命線。我們要不斷創新創造耕地保護的好辦法,推動這一工作高標準進行,高質量完成。如以土地整治提升耕地質量,科學調節人地矛盾,解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充分挖掘潛力,建成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強化責任督導,把每一塊農田編好號,一旦誰違規用地,村民可隨時舉報。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手中有糧”的前提是“手中有田”。對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大事。
管好土地、用好土地、保護好土地,既是我們這代人端穩飯碗的現實之需,更是保住中華民族子孫后代飯碗的長遠之計。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