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坐在長椅上閑話家常的阿叔阿婆、駐足“盆景園”觀賞拍照的居民,還有黨群服務中心里三五成群的小孩子聚在一起下象棋、埋頭閱讀或體驗智能科技的魅力……這是4月20日記者走進霞山區解放街道文體社區看到的景象。(據4月25日《湛江日報》)
制作“便民服務卡條”,為群眾辦事提供指引和便利;在居家養老服務站,配備健身器材、按摩椅、血壓器、凈水器等設施;寬敞舒服的長凳、整齊干凈的路面、車輛停放有序,花草擺放整齊、“穿新衣”的弱電箱體、煥新顏的文化長廊……文體社區面貌煥然一新,正是近年來霞山以社區改造項目為抓手,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通過環境“微改造”,改善社區“大面貌”,提升居民民生福祉的一個生動縮影。
霞山以社區“微改造”實現了“小切口,大文章”的成效,顯然是破解老舊小區環境“臟亂差”的范例。事實表明,只要廣泛聽取居民的意見建議和了解居民的需求,只要發揮想象力,“小打小鬧”同樣能夠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梢哉f,相比起大拆大建,“微改造”無疑是老小區提升顏值的一種溫和模式。
“微改造”的精髓在于一個“微”字,在于把“繡花”功夫做足,善用小變化、小改造、小更新,提升居民獲得感與幸福感。“微改造”,不是為改造而改造,而是指向社區老小區的痛點難點和居民的訴求愿望。因此,在“微改造”中,要注重做足“繡花”功夫,沉下心去,善于從小處著眼,細節處入手,多打造品質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美麗樣板,就會讓社區“面子”更靚“里子”更實。
社區“微改造”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是民心,連著的是民生和發展。在服務群眾、解決問題、改善民生的同時,將治理背街小巷市容環境衛生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老舊小區改造相結合,不斷進行工程量少、耗資少的“微改造”,在改造中平衡審美與實用,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這樣才能使小區更新可持續?!拔⒏脑臁弊屔鐓^內涵更豐富,服務更“走心”,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滿滿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