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為期3天的第31屆廣州國際旅游展開幕,湛江組織13家展商攜本地特色產品亮相,向全球觀眾推介湛江文旅資源,發出“來湛江做客”的邀請。
在湛江展區,最亮眼的一抹風景,當屬文創產品。雷州石狗、蒲織制品、醒獅掛件……訴說著湛江的非遺文化故事。我們也可深切感受到,文創產品就是一張帶著湛江文化“走出去”、吸引游客“游進來”的城市名片。
從“冰墩墩”“雪容融”一躍“出圈”、成為“頂流”,到銅奔馬造型玩偶等文創商品受到年輕人青睞,再到《千里江山圖》數字展等數字文創作品火爆,近年文創產品愈發呈現出活躍景象。一大批彰顯生活美學、洋溢特色文化、適應生活需要、引領市場潮流的文創產品,成為各地文旅融合、吸引游客的新“法寶”。
如何把這個新“法寶”的潛能最大化地挖呀挖呀挖?
所謂文創產品,單從字面上來說,就是“文+創+產品”。其中,“文”放在第一位的。湛江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單說非遺文化,就有醒獅、人龍舞、儺舞、雷劇、舞鷹雄、游魚等眾多文化值得好好設計為文創產品。在這次展會中,一款醒獅掛件就因其趣致的造型、吉祥的寓意受到了游客的喜愛。醒獅掛件之所以能夠令人眼前一亮,不僅源于其濃郁的非遺魅力,也是因為其實現了傳統文化與萌態、卡通、國潮等流行文化碰撞,與消費者的審美達成一致。尤其是用獅、龍、狗這些國人都十分熟悉的元素進行設計創作,如何才能更突出“湛江味”?設計者需要進一步在運用湛江特色文化元素上下功夫。
好文創光有“文”肯定不夠。正如我們看到,很多文創產品,雖然標榜自己很有文化,有的還能上溯多少年,但市場并不可認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創”上做得不夠。文創產品的持續創新,離不開數字技術賦能。比如有媒體運用智能影像修復技術讓李苦禪所繪《盛夏圖》“動”了起來,水波浮動,荷花綻放,盡顯水墨之美。這告訴我們,文創產品可不僅僅局限于“實物”。要在更大的范圍傳播,湛江文創產品就必須闖出一條數字文創之路。尤其是作為一張“數字名片”,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互動影視等技術,讓更多吸引人的湛江元素飛入“云端”。
今天的“創”,還有與市場接軌的問題。任何一種產品,最終都是由市場檢驗的,如果沒有市場視角,賣不出去知識孤芳自賞,也就失去了文創產品的意義。在展會上,來自雷州的蒲織制品就很亮眼,它們被設計成一個個手提包,既接地氣又實用。有的企業喜歡把文創產品設計成單純的“擺件”,“得個睇字”。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文創產品更應該與時俱進,研究年輕人的文化心理、消費性格,考慮他們喜不喜歡、能不能接受。在營銷推廣上,也大可嘗試采用短視頻、直播帶貨等形式,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文+創+產品”,三者又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應該互為支撐。期待湛江文創產品能出更多精品,成為推介湛江、引來游客的一張王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