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時值初夏,遂溪孔子文化城清蓮湖的蓮葉碧綠層疊,映日荷花競相綻放。市民紛紛游園賞荷,盡享夏日美景。(5月28日《湛江日報》)
夏日的孔子文化城,不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美景,恰為湛江優厚自然稟賦和豐富文旅資源的寫照。這片紅土地上,如孔子文化城這樣有“顏”又有“料”的景區不少,但距離真正爆紅成為“頂流打卡點”,還差些什么呢?
答案,或許是“場景+”。
新文旅時代,“得流量者得天下”。流量從哪里來?尤其是對于孔子文化城這樣的傳統景區,又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的“引流神器”?在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游顯著升溫,一些景區景點幾乎每天一大早便排起長龍,人流如織、摩肩接踵,網友戲稱“沒有退路可言”。遠在淄博,燒烤成為一城文旅逆襲“轉換器”;近在湛江,赤坎老街交出令人驚艷“引流”成績單。這些“五一”假期里的成功例子,無不有著“場景+”的影子。
文旅融合,是當下旅游產業的熱點,而場景化營銷則是文旅融合的新“神器”。文化IP場景化,就是通過將旅游目的地空間、場所、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主題性、體驗性和社群性特征的場域和情境。今天,隨著大眾旅游方式從觀光游轉向體驗游,邊界從景區景點延展至整座城市,游客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跟著感覺走”,想看的不只是風景名勝,更有人間煙火、市井生活,在意體驗感和氛圍感,希望與當地場景共情共鳴,甚至“來了就是當地人”。如果說,過去是“無風景不觀光”,那么如今就是“無場景不體驗”。
有了“場景+”這種“催化劑”,文旅的“化學反應”會是怎樣演進?就拿清蓮湖的這片荷花為例,如果放在其他地方景區,可能會推出“穿漢服免費送禮品”等措施,鼓勵游客通過穿漢服游園,在景區和文化的連接中有更深刻的體驗,并在短視頻平臺上不斷分享“種草”,形成了“自來水”式傳播;也有可能打造“古城下的慢生活”場景,將賞荷花與煮茶、釣魚等帶點古風古韻的活動串聯起來,營造一種“穿越感”。這種“場景+”的手法,一方面,可以將旅游目的地變成一個有故事、有特色、有情感的場景,使游客在游覽之余可以產生深刻的感受和記憶,從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將不同的文化元素、旅游資源和產業融合,形成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從而帶動消費增長。正如一些景區,看到別人都是穿漢服游園,難道沒穿漢服的游客就沒有一絲租一套漢服解鎖“拍大片”的心動?
在新文旅時代,“場景+”帶來了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的新特點,形成了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線上做流量、線下做變現的新“打法”,湛江各景區景點要緊跟潮流多學習,大膽創新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流量入口”,才能持續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