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區中華街道南方社區舊黨群服務中心內,一位身穿紅馬甲的大姐坐在電腦前,整理居民辦理長者卡的資料檔案。在她身后,“龐愛英黨員工作室”的牌匾十分顯眼。“有了這么好的陣地,我將繼續發揮余熱,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真正做到民呼我應、民呼我為。”中華街道南方社區老黨員龐愛英激動地說道。
這是赤坎區首個黨員工作室,也是中華街道探索離退休干部黨建推動基層治理的一項創新舉措,通過把離退休黨員干部“請出來”,為他們提供平臺繼續釋放自己的“二次價值”。
居民群眾向龐愛英反映情況。
(資料圖)
街坊樂見老黨員“回歸”
“看到工作室揭牌,街坊鄰里都很開心, 我們的老書記又回來了!”年過八旬的梁亞貳老人笑道。說起龐愛英,她頻頻豎起大拇指點贊。
龐愛英曾是中華街道南方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在社區工作19年,尤其擅長群眾工作,經常化身居民的“知心大姐”“調解員”,積極調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她腳踏實地做好社區每一項工作,為群眾辦了一件又一件實事,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成為了居民眼中的“解難書記”。
2018年,她退休并返聘繼續擔任南方社區黨支部書記,直至2020年換屆正式退休。她退休不褪色,甘當“銀色先鋒”,一如既往地支持前進社區和南方社區的工作,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街坊鄰居都熱情地稱呼她“英姐”。
“近幾年老舊小區改造之后,我們的生活環境大大改善了。” 梁亞貳說。
老舊小區改造“三分建,七分管”。龐愛英主動作為,從動員居民集體籌集改造資金,到工程啟動前挨家挨戶宣傳政策,再到施工過程中的矛盾調處,她發揮黨員模范先鋒作用,一直沖在前面,干在實處。最后居民們都同意配合工作,一同投入到改造小區工作中去。老舊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居民也住得舒心。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中華街道逐步探索出一條“依靠黨員,用黨建引領治理老舊小區”自治新路徑。
當好居民群眾的服務員
“英姐做事積極主動,總是沖在前面,但為人非常和善,退休后仍心系社區工作,常作為老前輩對社區工作進行指導幫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說起龐愛英,前進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珠南連連稱贊。龐愛英還會耐心教導社區剛入職的年輕人如何開展群眾工作,與大家分享工作經驗。
有著多年社區工作經驗的龐愛英,對醫保、社保等各項工作都信手拈來,退休后“重操舊業”,給居民群眾提供政策咨詢。因為她的熱心腸,一些街坊鄰居遇到困難都直接敲開她家的門,或者直接打電話咨詢,她近期還協助30多位老年群眾辦理了長者卡。
一張大桌,幾張椅子。家住前進社區的龐愛英,把宿舍下面的小棚子,變成了“黨員+居民”宿舍小區自治管理的主陣地。“如果有什么問題,我就會到樓下小棚子向英姐他們求助。大家發生了什么矛盾,到英姐的小棚子坐一坐,敞開心扉,基本都能握手言和。”居民說,小棚子不僅具有化解矛盾的功能,還有維護小區秩序、環境衛生、志愿服務等功能。在以龐愛英等老黨員們的努力下,小棚子成了宿舍小區居民共同的“家”,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都會自發到小棚子里包餃子、玩游戲,平時孩子放學后在這里做作業,彰顯濃濃鄰里情。
“銀發”力量助力基層治理
當前,中華街道積極推動轄區社區創建“和善社區”,創建“黨員品牌工作室”。
“龐愛英黨員工作室”應時而生,成為赤坎區首個黨員工作室。中華街道創新探索,通過把離退休黨員干部“請出來”,以個人名義命名工作室,以能力專長合理設定服務內容,進一步發揮離退休黨員的“領頭雁”效應,引導更多老黨員、老同志在基層治理中主動“亮身份”“作表率”,為基層治理貢獻“銀發”力量。
“這樣既能有效吸引一批甘于奉獻、積極作為的黨員干部參與社區治理,也能讓黨員干部服務“觸覺”延伸并扎根群眾,“嗅覺”更加靈敏,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中華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中華街道將努力把“龐愛英黨員工作室”打造成為民服務的“紅色地標”,對照“五心五常”工作法,深化實施“干部進訪辦,群眾呼必應”行動,做到常走訪、常關愛、常宣傳、常調解、常為民,推動黨員工作室服務范圍由窄變寬,服務層次由淺變深,把服務做到群眾家門口,真正為群眾提供全覆蓋、全方位的貼心服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