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30日,遂溪縣楊柑中學開展荔枝采摘活動,師生共同參與現場荔枝采摘,一起品嘗校園內掛滿枝頭的荔枝。(6月2日《湛江日報》)
眼下,正是荔枝紅遍時。遂溪縣楊柑中學開展荔枝采摘活動,組織師生共摘荔枝。湛江日報相關報道的照片很是動人——荔枝樹下,幾名學生圍坐在老師身邊,一邊品荔枝一邊聊天,一張張笑臉讓幸福喜悅躍然紙上。筆者認為,楊柑中學的荔枝采摘活動,就是一堂荔枝樹下的公開課。
這是一堂“有知有味”的思政課。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知識傳授的平臺和載體,更是價值引領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好的思政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辦好思政課,就要在“放鹽”的技術和藝術上多琢磨,讓思政課“有知有味”。楊柑中學的荔枝采摘活動,就很好地利用了校園特色水果——荔枝,將思政課堂搬到了荔枝樹下,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學會感恩。建議楊柑中學進一步研究校本課程,將與荔枝相關的紅色故事收集起來,把荔枝樹下的思政課辦得更“紅”,讓學生更深刻感受到今天能在荔枝樹下吃著鮮甜的荔枝,都是無數先輩艱苦奮斗所換來的。
這是一堂“自食其力”的勞動課?!袄笾﹂_始結果,我們都‘承包’給了每個班級,由學生們自己打理。”楊柑中學校長的這番話,道出了勞動教育之妙。當勞動課成獨立課程之后,如何上好勞動課成更大看點。有調查發現,關于學校開設勞動課程面臨的難題,排名靠前的兩個選項分別是“缺乏勞動課專職教師”和“學校實踐場地有限”。楊柑中學就巧妙地解決了這兩個難題——充分利用校園場地和資源,讓師生在摘荔枝的實踐中愛上勞動,在品荔枝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喜悅。
這是一堂“誠信守禮”的文明課。報道中提到,荔枝樹旁邊既沒有“禁止偷摘果子”的提示語,也沒有對果樹采取保護措施,但同學們不僅自覺地愛護果樹和果實,而且更加愛護公共設施。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既是因為“果樹‘承包’給班級”的機制在起作用,但更多的,應該是文明教育的久久為功。任何一種文明習慣的成長和成熟,都離不開規則和制度的支撐,而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守”顯得格外重要。樹上荔枝就像一道道“小考題”,行過路過看著紅彤彤的果實,學生就是在錘煉“守”的功夫。日復一日,誠信守禮就能從小事養成、從自身做起。
這是一堂“傳遞溫暖”的分享課。在湛江日報線上平臺,還有一張圖片令筆者印象深刻——一名女學生將幾串碩大飽滿的荔枝,送到坐在長凳的兩名老人手上。這一幕,或許就是楊柑中學“分享教育”的一個縮影。學生不僅是向村中長者分享荔枝的鮮甜,更是在傳遞一份尊老愛老的溫暖。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將鮮甜的荔枝分享給同學、老師、家人、鄉親,相信每一顆荔枝的送出,都會在學生們的心里種下一粒向上向善的種子,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不斷生根發芽,在未來的日子里如荔枝般紅滿枝頭,為文明湛江注入更多溫暖正能量。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币徊菀荒窘燥L景,一花一果皆學問,為荔枝樹下的這堂課點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