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家知道新頒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內容嗎?其是:關愛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污染產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環境監督、共建美麗中國。
2018年6月5日,《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發布,成為全國層面首個針對公民的較為全面的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被稱為“公民十條”。今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是新修訂,對有關內容做了增加修改。如“關愛生態環境”擴展為“環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樣化保護功能、應對氣候變化”等,強調學習掌握環保相關技能的重要性。在踐行綠色消費方面增加“拒絕奢侈浪費和理性消費、合理消費”內容。將避免噪聲擾民改為“避免噪聲擾鄰”,一字之改,凸顯居家和公共區域中與鄰居等相鄰人員的和諧關系,更明確具體。“公民十條”的細則中還增加了“不隨意傾倒污水”等內容。針對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問題作出回應,使其更接地氣,更具可操作性。
學習宣傳新“公民十條”,重在執行,重在全面落實,重在每個人都行動起來,認真踐行“公民十條”,自覺當好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和維護者。
我們要注重關愛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人口眾多,全國有14億人,平均每天的資源消耗量加起來十分驚人。當前,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和行動。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好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要把資源節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良好的生態要求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我們要倡導綠色消費,環保出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減少使用塑料袋,防止“白色污染”。在環保出行方面,盡量少開車,能步行的則步行,能騎車的則騎車,盡量多乘坐公交車,把各種機動車尾氣污染減少到最低限度。要嚴格按照垃圾分類要求去做,執行好垃圾分類標準,讓更多的可回收垃圾造福人類。
我們要呵護自然生態、愛惜大自然,敬畏大自然。這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漸成時尚。在通向詩和遠方的路上,我們要愛護好身邊的一草一木,對各種自然景觀倍加關愛保護。把環保出行、文明旅游的理念落實在日常行動中。要管好自己的口欲,不吃任何國家保護動物,對濫捕濫殺濫獵野生動物行為及時舉報和堅決斗爭,保護好舌尖上的文明和安全。
生態文明建設是維持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人都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者和維護者。環境是大家的,愛護好生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將成為美好環境受益者;反之,將受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大美中國你我同行。為了大自然的美好,為了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讓我們牢記“公民十條”,認真踐行“公民十條”,做生態環境保護的模范踐行者,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