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霞山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開展霞山區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建議專題督辦調研。(6月15日《湛江日報》)
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和建議、批評、意見(以下簡稱“建議”),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代表的一項重要權利。人大代表建議背后是人民群眾的意愿訴求,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人大代表建議也是暢通民意表達渠道,促進國家科學治理的有效方式。要讓人大代表建議發揮其應有作用,不僅要求“提得準”,還必須“辦得好”。
推動“提”與“辦”雙向奔赴,霞山區人大常委會督辦代表建議《關于解決龍畫村農貿市場建設用地建議》作出了良好示范。據報道,龍畫村商業街位于霞山區新尚路,人車混行、車輛亂停放、占道經營等現象較為突出,存在安全隱患。霞山區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區人大代表楊隆興提出《關于解決龍畫村農貿市場建設用地建議》。
(資料圖)
“提得準”是“辦得好”的前提和基礎。人大代表建議,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是對社會問題的綜合“診斷”。既然是“診斷”,就必須圍繞一個“準”字,在“望聞問切”上下功夫——“望”是調查研究,撲下身子、沉到一線,用群眾視角看問題,做到去偽存真、見微知著;“聞”與“問”是對話群眾,既要善于到群眾中去聽呼聲,又要堅持問題導向“解剖麻雀”,避免“想當然”“一刀切”,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切”就是切中要害、提出建議,盡可能地推動問題解決,為群眾辦好身邊事。《關于解決龍畫村農貿市場建設用地建議》的提出,就是人大代表用好“望聞問切”的一個生動例子。
為了“提”更“準”,霞山區人大常委會在督辦代表建議時,同樣運用了“望聞問切”之法。組織調研組現場察看龍畫村商業街周邊環境,是“望”;召開座談會,與承辦單位交流解決龍畫村農貿市場建設用地問題的思路,是“聞”與“問”;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是“切”——不斷深入的“望聞問切”,不僅確保了靶向精準,更盡可能地掃除了相關問題的“盲點”“死角”,真正做到了“把建議提到點子上”。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對于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解決龍畫村農貿市場建設用地建議》,承辦單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重視”,表態要“以人大代表意見建議辦理為契機,主動作為,推動辦理工作真正取得實質進展、實際成效”。這種對待代表建議的態度,值得點贊、值得學習。
“辦得好”是“提得準”的價值和意義。代表建議,重在辦理,只有辦理好、落到位才有意義。代表建議承辦單位應清醒認識到,既然代表建議是對社會問題的綜合“診斷”,就不能“諱疾忌醫”,而是要“對癥用藥”,力求“標本兼治”。坐在會議室里空談或蜻蜓點水式淺嘗輒止,不僅辦不好代表建議,甚至會引起人民群眾的反感。另外,追求“辦得好”,承辦單位不僅要解眼前之“癥結”,還要樹立“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將人大代表建議開出的“診斷報告”當作一項“工作體檢”,舉一反三挖掘類似問題、解決類似難題,做到解決一個治理一片。
“提得準”與“辦得好”,目標是一致的——人民滿意。朝著這個目標,“提”與“辦”應雙向奔赴。在推動“提”與“辦”雙向奔赴的過程中,霞山區人大常委會扮演起了重要的橋梁角色。
看得到的,是報道中“望聞問切”的做法經驗;看不到的,其實還有霞山區人大常委會在推動代表建議“內容高質量”上的久久為功。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代表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相關培訓,如果沒有常態化開展密切聯系群眾活動,如果沒有把高質量議案建議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又何來“提得準”?
另一方面,為了讓代表建議辦理效果看得見、摸得著,霞山區人大常委會想出了“以點帶面”的辦法,篩選人大代表建議意見進行重點督辦,將督辦貫穿從“提”到“辦”全過程,推動代表建議從“內容高質量”向“辦理高質量”進階。正因如此,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從“答復型”向“落實型”走深走實,一個個“金點子”從“紙上”落到“地上”,轉化為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金鑰匙”。
進一步推動“提”與“辦”雙向奔赴,可考慮探索“三方評議”機制——“提”與“辦”雙方分別就“辦得好不好”“提得準不準”相互評議;同時引入市民群眾、新聞媒體、專家學者作為第三方,跳出建議看建議、跳出辦理看辦理,延伸評價鏈條,表彰優秀的“提”與“辦”,讓人大代表的“好聲音”、承辦單位的“好回音”、人民群眾的“好評聲”合奏共鳴,更好地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