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廉江河唇鎮大力推進“百千萬工程”,打造文旅特色鎮;廉江安鋪鎮奮力將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據6月17日《湛江日報》)
在湛江,“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推進熱度持續升溫。
6月17日,湛江日報用一個整版推出首期“百千萬工程鎮落實處”系列報道,將鏡頭對準廉江的河唇鎮和安鋪鎮。整個版面對半分開、一左一右分別介紹,縱論“對策”、橫看“對比”,廉江兩鎮各自特點與優勢以“比學”的方式直觀呈現。這樣的“比學”式報道,也令筆者深切感受到,在推動“百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重要性。
湛江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在“百千萬工程”中有所突破,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是各縣、鎮、村必須掌握的一門硬功夫。
回到報道,運用SWOT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河唇與安鋪都存在“工業基礎薄弱”這個明顯短板,但不同的優勢與機遇,令兩鎮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中作出了不同的“排兵布陣”——
基于目前“沒有獲批工業園區,沒有大型龍頭企業,沒有成熟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傳統農業轉型緩慢”的實際,河唇鎮采取了“揚長避短”的“打法”,將發力點放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具體“落子”時,又充分考慮到了毗鄰國道、擁有鶴地水庫的資源特點,一方面提出打造“國道經濟發展帶”,以區位之便推動招商引資;另一方面則圍繞青年運河、鶴地水庫大打“紅色旅游牌”,學者建議河唇抓住“與廉江市委黨校遷建共建青年運河學院的契機”,同樣是要把當地紅色文旅資源潛能充分釋放出來。
而安鋪,素有“萬鋪之城”“美食之鄉”等美譽,發展文旅商貿“底子好”,傳統與時尚在此交相輝映。把工業短板轉化為“潛力板”,安鋪有能力、有基礎“借東風”。于是,緊抓“百千萬工程”契機,安鋪提出了“一園”(食品工業產業園)、“兩區”(炬森精密高新智造區、預制菜深加工生產區)、“三線”(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四地”(四個美食集聚地)的思路,將主攻放在“美食經濟”,圍繞美食延伸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這是“串珠成鏈”的“打法”。
如果說鄉村振興是一幅畫,那么因地制宜就是“點睛”一筆,是避免“千篇一律”的關鍵。河唇、安鋪的具體“打法”未必適合每個地方“抄作業”,但這種因地制宜的“策略”,是非常值得借鑒學習的。因地制宜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關鍵在于一個“真”字——要“研究真問題”,更要“真研究問題”。
實施“百千萬工程”,各鎮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自欺欺人”。要把切實存在的、影響經濟民生的、與群眾急難愁盼息息相關的問題一一找出來。同時,要用好媒體記者、院校學者等智庫的力量,不滿足于“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式調研,不做那“井中葫蘆”,要有“蹲下去看螞蟻”的精神和“解剖麻雀”的態度,切實扎下去,到基層一線探實情、抓“活魚”。然后,再把調查研究中掌握的情況梳理清楚、列明清單,充分用好SWOT分析等工具,實事求是地對自身內部的優勢與短板、外部的挑戰與機遇梳理出來,進行策略分析,研究具體“打法”,真刀真槍、硬橋硬馬地闖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逆襲”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