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27日,本報記者來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坡頭區乾塘鎮陳氏宗祠,慕名尋訪《禁伐葭丁碑》。該碑立于宗祠大廳一側,承載了一個海邊鄉村的生態記憶……(據7月30日《湛江日報》)
四川廣元的古蜀道翠云廊,是古代關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有著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古柏蒼翠,綿延百里,生長千年,彌足珍貴。“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這啟示我們,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同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建設“紅樹林之城”、保護好紅樹林,亦同此理。近日,湛江日報發表的兩篇保護紅樹林報道,很值得我們思考——
7月29日湛江日報以《呵護紅樹林 雷州出“法保”》為題,報道了位于雷州市沈塘鎮鋪墩村前海的一道非法圈圍紅樹林保護用地的塘基被挖掘機扒開缺口,降低水位。這意味著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雷州沈塘鎮“茂蓮+茂膽+大周”紅樹林保護小區恢復自然納潮,為修復該片紅樹林生態打下基礎;
7月30日湛江日報以《人不負葭丁 葭丁定不負人》為題,報道了坡頭區乾塘鎮《禁伐葭丁碑》背后的故事:清同治四年(1865年),村中長者在陳氏宗祠召集鄉賢達士,立碑告知“乾塘族人等自后永不得斬伐葭丁”。“葭丁”即紅樹,這一“生態古訓”至今影響著當地人,“父母和鄉親叮囑我們不能破壞葭丁樹”。
紅樹林的長效保護,離不開制度發力。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明確了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基本原則、行動目標和任務安排,通過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提升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2022年6月起實施的《濕地保護法》,對紅樹林的保護和修復設置了專門條款,為全社會強化紅樹林保護修復提供了法律遵循;《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形成的《武漢宣言》《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等成果,對全球的紅樹林保護修復、科學研究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而在湛江,早在2017年12月就頒布實施《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正式為紅樹林資源保護提供法律依據。2021年,湛江出臺《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2021-2025年)》,為紅樹林保護、修復、開發指明了路徑。這次,雷州用“法保”守護紅樹林的舉措,更進一步說明了,我們不僅要不斷完善紅樹林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把紅樹林保護工作納入法治軌道,還必須嚴格執行,讓環保執法的“牙齒”越來越鋒利,確保“有法可依”之后“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紅樹林的長效保護,不僅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也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在這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進擊中,建設“紅樹林之城”要求每個湛江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不斷增強自身保護紅樹林意識,同時帶動更多身邊人加入到保護紅樹林的隊伍中來。新聞媒體要講好更多類似《禁伐葭丁碑》這樣的紅樹林保護故事,讓紅樹林“好朋友”“好鄰居”的形象豐滿起來、生動起來。同時,歷史是故事的集合,若能講好紅樹林保護的故事,做好文旅結合的大文章,有望引來大流量。光是“葭丁”這個名字的由來,就很值得作為新媒體、短視頻產品好好創設一番,打造“爆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