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7月30日,湛江日報以《人不負葭丁 葭丁定不負人》為題,報道了坡頭區乾塘鎮《禁伐葭丁碑》背后的故事:清同治四年(1865年),村中長者在陳氏宗祠召集鄉賢達士,立碑告知“乾塘族人等自后永不得斬伐葭丁”。“葭丁”即紅樹,禁伐葭丁這一生態古訓至今仍影響著乾塘人。
報道出來后,筆者身邊的朋友驚喜地發現,自己用雷州話念的“嘎嗲”(即紅樹林),終于找到了對應的漢字。神奇的是,無論在坡頭、麻章還是雷州等地,當地人都把紅樹林念作“嘎嗲”。因為《禁伐葭丁碑》的存在,“嘎嗲”這種可能與古越語有關的土話,終于找到久遠的詞源“葭丁”。
外地朋友則說,《詩經》里有“蒹葭”,湛江則有“葭丁”,這片天南重地并非文化荒漠——回溯兩千年,《詩經》中就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許多人因為這一句才認識“葭”字;一千年前,宋代文豪蘇軾在《赤壁賦》寫道“山川相繆,郁乎蒼蒼”,這與《禁伐葭丁碑》中的“使此地葭丁郁郁蒼蒼”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談到古埃及歷史繞不開羅塞塔石碑,說起中國紅樹林的歷史,就離不開矗立于“紅樹林之城”湛江的《禁伐葭丁碑》。“葭丁”一詞堪稱古漢語的“活化石”。這一方言符號,不僅印證著紅樹林在雷州半島沿海悠久的歷史,更傳承著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基因,敘說著湛江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動故事。
歷史是故事的集合。光是“葭丁”這個名字的由來,不僅值得語言學家、文化研究者考究一番,更值得文創工作者好好創設一番,讓紅樹林“好朋友”的形象生動起來。
講好一個故事,也是一種文化軟實力。云夢睡虎地秦墓簡,因為撒貝寧在《國家寶藏》中穿越歷史的演繹,讓這一國寶“活”了起來,讓湖北博物館名聲大噪。而講好葭丁故事,巧妙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有望引來大流量,讓“紅樹林之城”更具魅力。
湛江是全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地級市。2021年12月,湛江正式對外喊出了打造“紅樹林之城”的城市品牌。紅樹林之所以特別,就在于其既是古老的,幾百年來與湛江相伴相生,是老朋友、好“葭丁”;又是新潮的,在新時代中展現了碳匯價值,是新熱點、新方向;更是有故事的,在撫今思昔、穿越歷史中彰顯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
前不久,音樂劇《紅樹林深處的燈塔》,就讓湛江人民領略到紅樹林文化的魅力。講好葭丁故事,把人與城的互動講好,才能讓“紅樹林之城”的故事更動人,讓湛江紅樹林的故事里更有“人氣”。
打造“紅樹林之城”,不能只滿足于紅樹林外表的美,景色只是浮光掠影,要讓人刻骨銘心,就要講好故事。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湛江紅樹林的推薦不可謂不多,但少了場景、沒有故事。其實,不少湛江人記憶深處都有著關于紅樹林的一段故事,以方言“葭丁”這個切口,廣泛收集故事素材并提煉、宣傳推廣。這些葭丁故事,蘊含著這座“紅樹林之城”的人文魅力,更能激發起外地游客對打卡這片“詩與遠方”的興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