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徐聞縣錦和鎮扎實推進湛江市基層黨建提質年“1+2+6”行動,充分利用省二級漁港錦和外羅港的地理優勢,凝聚毗鄰港口7個村(社區)組織力量,在全鎮848艘漁船、19名漁民黨員中建立了涉漁黨支部,加強黨組織建設全面覆蓋,開啟了黨建引領海上漁船管理、海上安全生產、海上基層治理、漁民增產增收的新路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強組織激活“末梢”治理
把黨組織建在船上
錦和鎮涉漁黨支部在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搭建“黨建陣地建在船上”服務平臺,把涉漁黨員納入組織管理,實現組織生活一起過、群眾工作一起做、民生實事一起辦,打造全縣沿海鄉鎮村級示范漁業黨支部。
自涉漁黨支部成立,漁民黨員在海上有了“家”,參與組織生活的積極性也隨之增加,充分發揮了黨員在禁漁監督、漁事糾紛調解、漁業安全生產、防風防汛、反走私等工作中先鋒模范作用。
據悉,錦和鎮黨委堅持以“黨建領航、平安漁業”為抓手,推動轄區內漁船、魚排等區域海上網格化管理機制,將全鎮漁船納入網格管理,按所在的17個村分區編隊,共劃分17個網格102個單元,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工作格局,構建港、船、岸、人一體化漁業安全管理體系,并設置漁業船舶管理平臺,實時監控漁船信息。
同時,聯動漁業、執法部門黨建共建,形成流動堅強的“海上先鋒堡壘”,開展漁業法律講座、安全生產宣講、生產技能培訓、海上救援應急演練等活動,推動漁業生產、安全救助、綜合治理等認識深入民心。
強舉措賦能“海洋”經濟
把各方資源匯在船上
外羅港海域資源富饒,盛產黃花魚、白鯧、馬鮫、黃魚、對蝦等海產品,其中外羅魚翅更是聞名海內外。
錦和鎮作為徐聞縣沿海漁業重鎮,外羅漁港便是漁業發展聚集地,現有漁民1500人,主要從事海上捕撈、魚排、深海網箱養殖、吊養及陸上水產養殖,年產總量12092噸。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立足本地資源,涉漁黨支部以服務漁業活動為載體,多舉措協調組織部門、農業農村、人社、漁業執法、各村(社區)等單位黨組織,推動黨建與漁業深度融合發展,抓強黨建匯聚整合部門資源,形成組織牽頭、部門聯動的多元共建模式,大力發展海洋捕撈業、海上養殖產業鏈條。
從“靠天吃飯”到“靠技術吃飯”,涉漁黨支部聚焦水產養殖瓶頸問題,突破傳統養殖模式,匯集漁獲銷售商、漁業養殖專家、漁民致富帶頭人等開展支部養殖分享會和疾病預防培訓,充分用好本地養殖能手、水產技術推廣員,加強定期抽樣檢測,發現疾病立即采取對應措施盡可能降低疾病率,為養殖漁業提供了堅實智力支撐。
去年錦和鎮養殖規模擴增到279畝,養殖產量9078噸,產值得到了很大提升,群眾解決了養殖的“心病”。
據介紹,外羅漁港海產品加工已成為外羅海洋經濟發展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不僅能提高漁民的經濟收入,還帶動了其他海洋產業的發展。
強示范守好“先鋒”崗位
把黨員力量匯聚在船上
涉漁黨支部擇優選定漁船、魚排設置“海上先鋒船”和“黨員先鋒崗”,由責任擔當的漁民黨員掛牌示范,落實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漁船跟班制度,帶動漁民群眾遵守伏季休漁和科學養殖的各項規定,自覺配置消防、救生等安全設備,確保安全生產操作規程規范。
在防范臺風“泰利”行動中,涉漁黨支部緊急召集支部黨員干部進入防御狀態,早部署早安排,開會研判評估各種風險,組織漁民黨員參與防臺風工作,黨員如上了鏈的“發條”,按工作方案通知漁船回港避風、魚排人員上岸避險,組建巡邏二人小組,加強漁船停泊風險排查。
因“港”制宜,建立漁民黨支部服務群,以黨員分布網格劃分漁業黨員服務圈,通過上門走訪、微信、電話溝通等多種方式向漁民傳達漁業相關信息,了解漁民需求并收集反饋到黨支部,及時解決回應漁民。同時加強保障漁民出海安全,在每艘船上安置通信設備,調到相同頻段,連接到黨支部漁業船舶管理平臺,一旦有漁船發生故障或遇險,其他漁船和“海上先鋒船”將會及時救助。去年以來,在救助過程中漁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救助遇險漁船1宗,救起落海漁民2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