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身穿民族服裝拿著樂器的學生歡呼雀躍,他們的身后是粵桂幫扶示范點江川小學教學樓。
在粵桂幫扶示范點江川小學,孩子們在學校免費開設的興趣班里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在江川殘疾人集中就業基地,殘疾人們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在江川生態產業園,入駐產業園的企業與多個脫貧村簽訂村集體經濟建設項目,廠房租金分紅成為村民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如今走在三江侗族自治縣,處處可見“粵桂協作”字樣,一些以“江川”命名的園區、學校、幫扶點如珍珠般鑲嵌在這片土地上。這是吳川和三江兩地產業、旅游、就業、人才和消費領域持續深度對接的縮影。
(相關資料圖)
易地搬遷住新房
“社區干凈整潔,上學、就醫等配套服務完善,騎車不到15分鐘就能到縣城,這是以前我在寨子里難以想象的。”2019年,來自和平鄉大寨村的唐楊連一家搬進了南站社區。
南站社區位于貴廣高鐵、江北高速的交匯處,距離縣城中心區5公里,投資21億。2018年12月全部建成后,4600多戶搬遷戶超20000人分別被安置在蘆笙、侗笛、鼓樓、侗安和侗興家園五個小區里,是廣西第三、柳州市第一的大型搬遷集中安置點。
據了解,吳川投入1.24億元,在三江南站社區安置點建設標準廠房、江川小學、江川中學、幼兒園、江川衛生院和殘疾人就業基地等,積極引進企業為搬遷群眾提供教育、醫療、治安、生活等全方位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隨著群眾不斷遷入,如何管理好這個容納了超4600戶人的超級大“家庭”成了一大難題。南站社區實行“縣級主抓、鄉鎮主管、社區主體”的三級聯動管理模式,縣級層面成立南站社區管理委員會,社區按屬地管理原則由古宜鎮主管日常業務,社區推行“三治”(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同時,建立“三長制”管理體系,即由縣處級領導擔任片區長,科級領導擔任“第一樓棟長”,黨員群眾擔任“樓長”,縣直9個部門在社區內相應設立9個便民服務中心。群眾訴求由社區黨支部或樓長收集上報,管委會匯總分類派單處理并跟進督查,形成有效的工作閉環,為搬遷群眾提供貼心便利的公共服務。
如今,在三江以及吳川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南站社區搬遷群眾快步走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2020年以來,先后榮獲自治區“四星級黨組織”、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自治區“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柳州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和柳州市“五四紅旗團支部”等榮譽稱號。
就業增收產業多
搬出大山,住進樓房,過去拿著鋤頭的農民如何在城鎮謀生?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吳川、三江攜手立足于農林資源,積極探索“建設一個園區、引進一批企業、招收一批脫貧勞動力”的合作模式,在安置點南站社區一帶建設起了江川生態產業園。
園區建設裝配式木結構產業園、兩茶產業園、特色旅游配套產業園、東部轉移產業園、居住服務配套區、現代物流區等“四園兩區”。目前引進竹木加工企業4家,茶葉加工企業13家,新興產業企業3家。直接帶動脫貧戶(含易安戶)就業229人,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高質量就近就業。
同時,入駐產業園的企業與多個脫貧村簽訂村集體經濟建設項目合作協議,利用江川標準廠房租金分紅,可每年為19個協議村增加超過5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村集體經濟正隨著與村民們日益“鼓”起的錢包一起不斷壯大,為三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新生力量。
在吳川和三江共建的江川生態產業園標準廠房,2022年5月入駐的三江縣御香茶業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正在忙碌著。“目前公司干茶年產量300余噸,年產值6000萬元以上。”該公司負責人曹麗瓊介紹,2020年5月公司與三江7個脫貧摘帽村集體經濟合作聯合成立新苗香茶葉專業合作社,直接或間接收購本地茶園茶青超萬畝,同時提供穩定崗位,帶動村集體、群眾增收致富,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贏。
為了更好地幫助三江群眾就業,吳川積極“送技”“送課”。2021年以來,共舉行“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南粵繡娘”“農村電商”等各類培訓25期,培訓農村勞動力1215人;舉辦粵桂協作人才振興培訓20期,共培訓2136人次。同時,積極舉辦粵桂協作專場招聘會,三年來共開展12場粵桂協作招聘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5000個。截至目前,已幫助26400多名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進一步保證脫貧人口收入穩定增長,脫貧成效持續穩固。
發展教育培新苗
“以前老人帶著孩子在村里讀書,我們外出務工,常常因為孩子不在身邊感到擔心。現在我們一家搬出來了,學校不僅離我們更近了,設施條件和老師也是沒得說。”唐楊連說。
她口中的學校正是江川小學。該校是三江南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項目之一,也是廣東吳川市對口幫扶的粵桂協作項目之一,建設有教學樓3棟(54個教學班,可招收2430名學生)、辦公樓1棟、學生食堂1棟、實驗樓1棟、體育館1個、300米田徑運動場1個。
學校于2019年春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有教師101人,其中本科學歷79人;共有38個教學班,學生1933人。招生以來,吳川在江川小學設立培苗勵志獎學金,并不斷捐贈文具、書籍,選派優秀教師支教。江川小學校長李曉雪說:“學校的名字是在三江、吳川兩地中各取一字拼合而成,以紀念粵桂協作山海呼應、江川情深。一開始學校有電腦室,但是卻沒電腦老師,吳川又選派了一名電腦老師過來支教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遠方的客人你快快來,這里的歌兒為你唱開”“歡迎你到侗寨來,朋友喂”“祝你平安,祝你健康,祝你愉快”……記者來到江川小學時,暑期公益興趣班的學生們正奏著琵琶、吹著蘆笙、唱著民謠。據了解,江川小學依托鄉村復興少年宮開設了侗族農民畫、侗繡、蘆笙、籃球、書法、足球、創客、侗族大歌、舞蹈等20個興趣班,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興趣班和社團活動,讓學生能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品位不斷提升,成為全縣一流的小學。2020年12月,學校被評為自治區“衛生先進單位”和柳州市“文明校園”;2020年12月參加三江縣“戲曲進校園”成果展演榮獲一等獎。“開始招生不久后,還有一些之前不愿意搬遷的群眾聯系我,問我還能不能搬遷過來。”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管委會副主任曹茜蕓告訴記者。
學校還通過社區宣講、大家訪、講故事比賽、家長學校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有效地提升了家長和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學生家長的內生動力,為“搬得出,穩得住”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供了有效保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