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吳川“90后”青年畫家陳志杰歷時兩個月,創作了一幅長達3米的國潮長卷,以“千河之城”佛山順德為取景地,透過寫意的畫風穿越古今,將青山綠水、古樹名木、水邊民俗濃縮于一幅畫卷。該國潮長卷完工后受到廣泛關注,將有機會到省內各地展出,為湛江居民游順德提供“美景指南”。
老家在吳川市覃巴鎮的陳志杰,現居佛山,是一位“90后”美術工作者,2021年,他因創作《廣佛戰疫上河圖》爆紅網絡。
“這是一幅展現新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陳志杰表示,《順峰游歷記》畫卷展出日期恰逢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該畫卷只是綠美廣東的一個縮影,而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綠色已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不斷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畫卷。
(資料圖片)
《順峰游歷記》(局部)。
“植”此青綠,不止青綠
綠水萬頃,舟行碧波之上;古樹蒼翠,游人于畫中游。縱覽長卷,滿目青綠。而選擇哪一種綠色,最能展現綠美廣東的主題,也更契合嶺南水鄉的獨有特色?
“長卷的主體色是取自青云塔上琉璃瓦的銅綠,同時還結合了水鄉流動的綠色以及青磚墻的青灰色”,陳志杰介紹說,坐落于順峰山公園內的青云塔,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是為了興盛文風而建。除了青綠,長卷的用色還充分考慮了順德本土特有的生態顏色,如歷史建筑外墻上的鳳凰黃、勒流網紅景點“雙色木棉”的紅、順峰山宮粉紫荊的粉等,將整幅長卷點綴得更加生機盎然。
陳志杰說,守護古樹名木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際行動,順德區現有已入庫在冊古樹名木696棵,據初步統計,有10棵百年以上的古樹出現在這幅《順峰游歷記》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卷中,還藏著不少獨具特色的樹種,為水鄉增添了幾分花香與色彩。例如,暖春時節,位于順德勒流街道勒北村的雙色木棉爭相綻放,每年都會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位于逢簡水鄉的“御賜”金桂,距今已有130年歷史。在古樹守護人梁叔和村民的守護下,一直飄香至今。修建于清末民初期間的鳴石花園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院落,園內藏著順德唯一一株樹齡超過百年的玉堂春。據了解,這株玉堂春是當年從荷蘭進口的,每逢花開,花瓣嬌嫩,成為園中一大亮點。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陳志杰介紹說,作為“千河之城”,順德水域面積約占全區總面積30%。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孕育了濃厚的嶺南水鄉文化。逢簡水鄉是佛山市唯一一處保留完整的古典意義上的水鄉,河涌密布,烏篷船徜徉在古村河道,人們在這里開展水上婚禮、水上飄色等“水邊民俗”,與自然和諧共處。逢簡水鄉內,宋代三孔橋、標志性建筑“進士”牌坊和百余間古屋依然保存完好,也見證了水鄉根脈的生生不息。與逢簡水鄉類似,千年古村——黃連村也衍生了獨特的“水邊民俗”。黃連龍虱游藝,是香云紗染整技藝、洪拳技藝、龍舟文化三者相互融匯而產生的活動,對弘揚順德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嶺南水鄉,長卷中還收錄了當地不少的名園和景點。作為嶺南名園的代表,清暉園在設計時將宅院融入大自然,布局追求不對稱的自然之趣。園內百年以上古樹眾多,其中有一棵250多歲的山茶古樹,還被授予了全球第二張古茶樹證書。順德的另一處名園——和園,融合了“明清—清末民初—民國—新中國”四個不同階段的嶺南園林風格,打造“一園看遍嶺南”的意境。
此外,長卷中還展現了順德農耕文化在新時代的演變。在廣東第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千年桑園圍,現代農人們正在開展“魚稻共生”示范項目,讓千年歷史遺產煥發新的生命力。
陳志杰說,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綠色已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正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不斷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