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雍禾植發、新華網及中國綠化基金會三方共同發起的“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揭牌啟動。與公益活動揭牌儀式一起一起舉行的還有一場由天幕、蒙餐美食、馬頭琴演奏與蒙古舞組成的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休閑風直播。
“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將陸續在西部嚴重沙化地區植下十萬棵梭梭樹改善荒漠化地區環境。值得一提的是,每棵樹都將以自2023年起在雍禾進行植發的消費者名義種下,借此傳遞公益的精神和生發的希望。
但在揭牌儀式與直播正式進行的前一天,這一公益計劃就遭遇了巨大挑戰。“沙塵暴‘呼’的一下子把天幕掀翻了。”參與儀式現場搭建的工作人員至今心有余悸:“天一下子就什么都看不見了。”沙漠似乎并不歡迎這群跋涉千里,來自己頭上“動土”的人。
(資料圖片)
沙漠上的公益
“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是毛發醫療頭部企業雍禾植發在今年打造的公益品牌“毛發森林公益計劃”的系列活動之一。
雍禾醫療高級副總裁張輝在揭牌儀式致辭中表示,“毛發森林公益計劃”是雍禾公益踐行中的一項長期規劃。早在今年3月,雍禾就主動與新華網一起啟動“讓美好生發·毛發森林公益計劃”,為消防員、教師等五個職業人群的“社會守護者”們進行公益免費植發。7月,“毛發森林”公益計劃升級,由雍禾植發、新華網及中國綠化基金會三方共同發起的“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正式宣告啟動。10月19日,雍禾植發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植下的第一棵樹,是雍禾以發友的名義種下10萬棵梭梭樹的開始。
不過,這場公益活動沒那么容易。
“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種植的是10萬株梭梭。“有雨水的情況下,梭梭樹的種子2天就可以發芽,只要長到5厘米高就不怕被風沙掩埋掉,一年只需要滴灌4次,就可以存活下來,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今年8月剛剛進入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擬表彰名單的額濟納旗浩林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建剛說起梭梭,贊不絕口。
梭梭耐寒、耐旱、抗鹽堿、抗風沙,既能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恢復植被,又能使周邊沙化草原得到保護,在維護生態平衡上起著其他樹種不可比擬的作用,是溫帶荒漠中重要的固沙植物。
在額濟納旗植樹9年,種植梭梭林31萬畝的王建剛口中,梭梭具有如此強悍的生命力,為什么依然難以馴服沙漠與荒漠?
只能怪額濟納旗的氣候太惡劣。公開資料顯示,額濟納旗戈壁面積0.61萬平方公里,沙漠面積1.56萬平方公里,這兩者占額濟納旗土地總面積21%以上。“額濟納旗年均降水量僅37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高達3841毫米。”額濟納旗副旗長牧仁表示。
年均37毫米降水量,還無法做到在廣袤的額濟納旗土地上“雨露均沾”。“大多數時候,降雨都落在額濟納旗里,因為那邊有河流有樹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小氣候,戈壁灘上一年也難得下一次雨。”王建剛說。
在長期在額濟納旗種樹的王建剛看來,雍禾植發活動搭建時差點讓搭建人員崩潰下跪的沙塵暴只是開胃菜:“沙塵暴起來的時候,像一堵墻似的,轟隆隆轟隆隆,像過火車一樣,沙子到人臉上,像扎針似的。”這樣強度的沙塵暴在春天的額濟納旗“一個星期兩次”。“車牌是藍底的,沙塵暴過來,把車牌藍色的漆打掉,成白底的了。”
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帶著天幕、歌舞、美食來的自帶時尚范的城里公益想要在荒蕪的沙漠里把根扎下去,還要影響超10萬人,靠什么?
多方攜手種下希望
夢想與希望自帶戰勝困難的能力,王建剛本人就是證明。
“我的夢想是種下100萬畝梭梭林,為祖國北疆筑起一道綠色屏障。”已經年逾六旬的王建剛說起自己的夢想,依然目光堅定。
與“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類似,王建剛也算是“城里來的”。籍貫北京昌平的王建剛算得上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在富起來之后,當時已經年過50的王建剛突然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這輩子人總得留下點什么是不是?”正好這時,一則名為《風起額濟納沙圍北京城》的報道吸引了王建剛的注意:“種樹去,幾十上百年之后,人沒了,樹還在,別人還能記起你做過什么。”
為了種樹,王建剛及手下的工人吃過不少苦:“住的是地窩子,沙塵暴過來正吃著飯,飯上一層沙子,拿水澆飯上,攪合攪合繼續吃,飯撈完了,碗下面一層就是沙子。”但王建剛更津津樂道的是植樹的好處:“一棵成年梭梭樹下能固定少則幾百公斤,多則以噸記的沙子。”在王建剛看來,種樹就是種下希望,成排的綠色梭梭樹守衛了眾多普通人的生活,讓他們免于風沙困擾。
正是“希望”將王建剛這樣的種樹治沙達人、雍禾植發這樣的醫療企業、植發者這樣的城市人群與中國綠化基金會、新華網以及額濟納旗地方政府聚到一起。
“植樹與植發比較像。”雍禾植發醫管部主任王永在參與揭牌儀式時表示。在王永看來,植發與植樹一樣,也是個種下希望的過程:“種下毛囊,毛囊獲取營養,毛發再度生長,改變個人形象,通過形象的改變讓患者更美更自信,這個過程跟種樹改變環境幾乎一樣。”
“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嘗試通過連接植樹與植發這同樣指向種下希望,守護美好生活的事物,將通過植發守護自己美好生活的城市人群引入到通過植樹守護更多人美好生活場景中,讓更多人心中種下公益與責任感的種子。
而對于額濟納旗政府與王建剛來說,吸引更多人關注,將成為治沙的重要助力。“防風固沙,植樹造林需要更多關注,更多協作,更多伙伴。”額濟納旗副旗長牧仁做為本地領導,對此深有感觸。
新華網在2023年3月的報道中引用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提供的數據稱,近10年,內蒙古自治區全區出現沙塵日數平均為9.1天,較1961至2011年平均值減少12.6天,全區平均沙塵日數以0.5天/年的速率減少,其中近10年全區平均沙塵暴日數由1961至2011年的4.9天減少至近10年的0.6天。
作為沙塵暴的重要發源地,內蒙古沙塵天氣的減少,意味著全國甚至整個東亞地區沙塵天氣的減少。
“未來梭梭越來越多,沙漠里也可能形成自己的小氣候,那時候可能不僅僅是額濟納旗下雨,沙漠里也會下雨。那樣我們就做到了改變生態環境,實現了治沙的目的。”王建剛的“希望”具體而細致,這樣的希望要通過“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這樣影響逾10萬人的公益活動獲得助力,需要以“希望”串聯起更多人的關注與力量,與公益組織、地方政府、企業、治沙達人一起,共同抗擊風沙,守護大家的美好生活。
“毛發森林·地球生發計劃”,生發的是毛發,是森林,更是10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