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十年的獲獎者有誰?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科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約翰·弗朗西斯·克勞澤(John F. Clauser)和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共同獲得這一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在物理學領域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在其百余年的歷史中,出現了諸多優秀的獲獎者。近十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的情況如下: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三名科學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和德國科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因“建立地球氣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變性并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相關研究獲獎,意大利科學家喬治·帕里西因“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獲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獲獎者,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英國科學家羅杰·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當地時間9月22日,由歐洲南方天文臺和事件視界望遠鏡協作發布的一張圖像顯示了人馬座a *(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靜態圖像。天文學家發現了圍繞人馬座a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運行的“熱點”的跡象。這一發現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神秘而動態的環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給兩個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的獲獎理由是他在物理宇宙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而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與瑞士科學家迪迪埃·奎洛茲則因“發現了圍繞其他類太陽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獲獎。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以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貢獻。
2017年,雷納·韋斯、巴里·巴瑞斯和吉普·索恩因引力波探測研究獲獎。
2016年,英國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而榮獲該獎項。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獎。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及日本科學家天野浩。他們開發了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使節電的高亮度照明器材成為可能,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獲得,兩位物理學家因為在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間的密切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獲得表彰。
諾貝爾獎頒獎標準是什么?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起初的諾貝爾獎共有五個獎項。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大小,同時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而影響。同時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獲獎人提出的東西,必須是在當時有實際用處或者實際存在的。未證實的內容,不能獲獎。
諾貝爾獎的評定標準很簡單,就是看成就大小。而這個獎項本身也比較公正,評委們在評選的時候,不能以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而否定。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你所做出的成就影響夠大,能夠震驚整個世界,就足以獲得諾貝爾獎。當然這個獎項中還有個默認的規定,那就是你所做出的成就,必須是真實存在或者已經得到應用的。比如說發現新元素,很多物理學家就是靠這一點獲獎的。
諾貝爾獎評選標準的變化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頒發時,獲獎者為有了新的科學發現的人。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是研究白喉血清療法的貝林,物理學獎得主則是發現了X射線的倫琴。這是最初的評獎趨勢。
上世紀50~70年代,美蘇冷戰導致國際政治緊張氛圍加劇,諾獎的評選似乎也顧及了美蘇之間的平衡。這或許是人口不足1000萬的小國瑞典的生存智慧。而到了現代,人類面臨全球變暖、人口激增、疾病爆發等全球性共通課題。相比受好奇心驅使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何平息惡劣的社會影響更為受到大家的重視。
2014年的物理學獎,頒發給了為應對全球變暖作出貢獻的藍色發光二極管(LED)開發者、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等3人。2015年的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則是開發出熱帶傳染病特效藥的北里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大村智。諾獎向世界發出了“必須解決的全球性課題”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