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時節。巴林右旗萬畝稻田耕種已接近尾聲。科技賦能,為水稻產業增產、增效、增收注入新希望。
查干諾爾鎮查干諾爾嘎查千畝稻田種植基地,6000平方米育苗室內的秧苗已全部插秧完成。“這片稻田接近一千畝,你看現在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十年前,這里可是一片種啥都不長的鹽堿地。我用了六七年時間,通過施用抗鹽堿有機肥、鴨糞、羊糞等肥料進行改良,現在土質越來越好,水稻種植四年前開始見效益,產量也逐年提高。咱們種的是長粒稻花香,是高端品種,好米。去年年產量在70萬斤左右,年產值160余萬元。現在用機械種植,千畝稻田十天左右就可以完成播種。”水稻種植戶張鳳舉說。
巴林右旗土地資源豐厚,作為傳統農牧業大縣,連續多年躋身國家產糧大縣行列,在水稻種植天然條件不足的現狀面前,積極進行鹽堿地改良和優質稻米培育、打造農戶增收新支點。
大板鎮歷經幾十年時間,從1960年開始,通過旗委旗政府邀請農業專家在新立村進行70畝地的鹽堿地改造,以撒籽直播的方式試種水稻取得成功,實現當年每畝地產200斤稻米遠高于同期玉米、高粱的產值。到2021年全村水稻種植面積達4500畝,在水稻旱育習植秧苗法、珍珠巖無菌育秧等新技術加持下,水稻畝產提高到1300斤。通過引進高產稻種、整合土地資源建立水稻基地,依托大型機械進行“統一播種、統一收割”,繼而推廣蟹田稻種植,大幅提高了水稻產量和質量。
“查干諾爾鎮水稻種植,因地制宜。在水資源利用和土質改良上做文章。咱們的千畝稻田依水而生,直接引用西拉沐淪河河水灌溉,水稻品質特別好,培育了造福一方的優質大米。解決了一部分農戶在家門口務工增收。產品主要就近銷往翁牛特旗海拉蘇鎮等地。隨著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水稻產量逐年提高。”查干諾爾鎮黨委書記張志清說。
截止目前,巴林右旗水稻種植總面積約1.5萬畝。2023年,全旗水稻年總產量約0.22億斤,總產值約4930萬元。從前的大量鹽堿地,如今變成了“大糧倉”。大板鎮“新立眾品大米”“紅星雨田大米”已完成綠色食品認證,成了響當當的品牌。“紅星雨田大米”被納入2022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名錄。
近年來,巴林右旗在鹽堿地改良、培育優質水稻產業上下功夫。走過一段艱難探索之路,也走上了水稻產業輝煌之路。通過蟹田稻種植,增加了產品附加值;通過品牌效力增強了市場影響力;通過優化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布局,推廣集中育秧和機插秧等技術,推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升,從而提高糧食單產,有效推進了我旗高端稻米產業穩量提質增效,科技賦能助力巴林右旗水稻產業向高效化、智能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吳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