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尾因素是什么?
tail-raising factor是它的英文名稱,翹尾因素其實是經濟領域的一個名詞,含義是指上年價格的變化(上升或下降)對本年同比價格指數具有滯后的影響。(也有延伸影響)
通俗的說,就是上年商品價格發生的變化(上漲或者下降)會對下一年價格指數的影響, 是在計算同比價格指數的過程中體現的。其中翹尾因素的“尾“是指年末,“翹“是指上升的曲線。比如,某年前如果多個月都是較平滑的曲線,但這條曲線到年終卻突然有上漲趨勢,“翹尾”就是形容這種現象。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年一般是各種統計和財務報表的統計單位,而日歷年份并不會左右經濟運行,因此這種“翹尾“現象,必然會對第二年的經濟運行造成影響。尤其在以下情況中,這種現象會格外引人注目:如在年底物價上漲、股市行情上升等。
翹尾因素有哪些作用?
而翹尾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一)正翹尾因素
我國通常用年距環比來計算價格指數,運用所得的是一個平均價格,即年度價格指數是用這一年總共12個月的平均價格來跟上年12個月的平均價格做一個比較,把上一年的同月價格指數作為基期,與今年的相對比。
如果一年中價格總水平一直上漲,并且物價水平在前半年比較低,后半年比較高的話,那么全年的價格平均水平就會比前半年高,又比后半年低。即便是接下來的一年能夠維持上一年年末的價格水平不再上升,但這一年的全年價格水平也已經注定會比上一年高了。
因為后半年的各月價格水平全都或者平均高于前半年,那么前半年的基期較低,就會襯得這一年價格指數很高。像這樣上年的后半年物價上漲對下年價格指數所產生的的影響,就叫作物價上漲中的翹尾因素。由于上年的價格水平逐月上升,那么影響下年物價指數一定程度上升,也被稱為正翹尾因素。
當下半年的物價水平,延續正翹尾因素影響形成的較高的前半年物價,并有所上升,就會形成新一輪的物價指數上漲,成為慣性價格上漲。
(二)負翹尾因素
負翹尾因素與正翹尾因素是相反的,變現為如果上年價格水平逐月下降,那么就會影響下年物價指數下降。通常來講,上年的價格如果升高很早,那么對下年指數的翹尾影響更小;如果上年調高價格的時間晚,則那就對下年指數的翹尾影響大。
翹尾因素的影響舉例
比如2000年前6個月,某商品的價格穩定為為每公斤1元,在7月份上漲到2元,之后保持2元每公斤的價格一直到年末,這樣算下來雖然2000年該商品整年的接個保持穩定,但是最終算出的結果2000年前六個月的同比價格指數卻是200%,這樣就說明了價格翻了一番。 也就是“翹尾”因素的影響,上半年的商品價格變動會對下半年的價格指數產生滯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