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周期因子?
逆周期因子是影響人民幣中間價的一個參數指標。通過對上一日人民幣收盤匯率變動中的供求因素進行提取,得到反映市場供求的匯率變化,在經過周期系數的調整得到的數值。
逆周期因子的公式為:逆周期因子=市場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數=(上日收盤價-上日中間價-一籃子貨幣日間匯率變化*調整系數)/逆周期系數。他的主要作用就是穩定和提升人民幣的匯率。能夠優化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有助于中間價更好地反映宏觀經濟基本面和市場供求的合理變化。
為什么引入逆周期因子?
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則意味著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將由“前一交易日日盤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三者共同決定,進一步弱化上一交易日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
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中間價的形成機制就在不斷調整完善,總體改進的方向就是弱化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這是因為在近兩年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下,現有的中間價形成機制容易強化貶值預期(上一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收盤價貶值的結果,容易導致下一日中間價的繼續走貶),形成順周期性,這容易放大單邊的市場預期,增大匯率超調的風險。
因此,加入逆周期因子,是進一步弱化收盤價影響,進而減少單邊市場預期的“打補丁”舉措。正如外匯交易中心所言,逆周期因子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動態調整,有利于引導市場在匯率形成中更多關注基本面,可以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加入逆周期因子調控的另一個現實意義,則在于隨著美聯儲再次加息的臨近,今年下半年人民幣或將迎來新一輪貶值壓力。雖然目前看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較為穩定,但這種穩定并不“正常”。今年以來,美元指數不斷下行,下跌幅度已近4%,但與此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卻不足1%。也就是說,前期美元疲軟時,人民幣并沒有相應的升值到位,由于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年內還有兩輪加息,下半年美元指數會觸底回升,美元升值勢頭一起,很可能觸發市場重新燃起一小波貶值的交易慣性。因此,此時引入逆周期因子,也是為后續的匯率政策提前準備新工具,穩定人民幣匯率。
然而,逆周期因子的引入雖然可以抑制貶值預期、穩定人民幣匯率,但也意味著匯率彈性或有所下降。此外,根據外匯交易中心透露,此次調整的模型參數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這就意味著逆周期因子的主觀性比較大,且計算方式并不透明,而我國匯率改革的大方向是增加匯率彈性、提高市場透明度,因此,不少分析也預計,此次中間價定價機制的調整很可能只是階段性的過度措施,并非長久之計。
關鍵詞: 逆周期因子 為什么引入逆周期因子 逆周期因子的計算公式 人民幣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