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有哪些知名的景點?
帕烘寺
帕烘寺靠近松旁門,一進門就可以看見一幢美麗的僧院,金色配上紅色的鑲板,是典型的蘭那式的僧院。但是此寺的重點景點是屋后少見的的圓錐型7層塔,公元1517年建造,塔上有52個佛龕,里面坐著冥想佛,可能受到中國式寶塔的影響才有此形狀,基層還有一圈陶瓷裝飾。
布帕壤寺
布帕壤寺就在圣方寺的對面,公元1497年同KingMuangKaew建造,正值蘭那王朝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座混合緬甸和蘭那兩種風格的寺廟。寺中最吸引人的是年代久遠的小木造僧院,有超過300年的歷史,19世紀末曾經修復過,屋宇還保存原樣,風檐上及廊柱上的細致灰泥裝飾依舊叫人心動,有點傾斜的前門,讓人有種年華老去的感嘆。緊鄰小木造僧院的是一座較大的僧院,也有200年的歷史,走在兩座院間的小道上,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左邊新建造的僧院則是色彩斑斕、金碧輝煌,與單沉老舊的僧院像是兩間不同的寺廟,塑著人行金鳥的山形墻特別值得細看。寺廟的后方有一座大佛塔,白色的外觀加上巨大的塔身頗為雄偉。
蘭花園
蘭花雖然不是泰國的國花,但卻是泰國人迎賓、裝飾最常用的花,蘭花的種類有上百種,清邁附近的梅薩山莊就有許多家蘭花培植場,展覽并銷售各式蘭花。養殖場還將蘭花幼苗培育在真空瓶中,以便游客攜帶,另外也有真花拿來鍍金、鍍銀、上膠做成的別針,特別生動,也是送禮的好選擇。
柴迪隆寺
一進入柴迪隆寺,就像到了山里,四周全是樹林,有人氣的便是入口的小攤與樹上一片片的箴言。沿著小路可以通過前人暝想用的洞穴,路旁的箴言是最佳的伙伴,上面皆以泰文和英文標示,都是一些詩句,深刻感人,例如:“Love is a Flower garden to be watered by tears”。(意為:愛是淚水澆灌的花園)穿過這一片樹林后,左手邊便是一個草藥園,沿著路上種植一些藥用植物,而后方則是一些傾圮的佛像,散落在草地上,其間有一顆很大、神情愉悅的佛像頭,布滿了青苔。看到寺中的精神柱之后右轉,便是三道直的洞穴,里面可以相通,以往和尚便是在此修行,但是已經重新鋪設,開放給一般人參觀,三道洞穴的盡頭各有一尊至數尊佛像供人膜拜,洞穴的命運多難,曾經遭棄、日軍的破壞及小偷的濫挖亂盜,據說洞穴中曾經有14~15世紀的壁畫,但已經消失不見了。
清邁有什么特色美食?
香蘭葉雞蛋燒
這是清邁街頭很有名的小吃,將雞蛋液和配料攪勻,倒入船型的葉子里用炭火烤熟。根據配料不同有蘑菇、蟹肉等等口味,店家會切成小塊兒,吃起來外Q內軟,就著表面的甜辣調味粉,很是開胃。
黃咖喱面
又被稱為清邁面,在泰北幾乎每家餐廳都吃得到,是當地很常見的早點。面條根據個人的口味可以選擇煮軟的或者炸面條,澆上雞肉黃咖喱醬,再加個雞蛋、佐以豆芽、紅蔥頭和酸菜,吃的時候要先擠一些檸檬汁,建議嘗嘗炸面條,咖喱配上酥脆的面條,口感辛香濃郁。
糯米飯
如果你告訴某人你去過清邁,但沒有嘗過芒果糯米飯(khao niaw),你會被嘲笑。清邁建成于1296年,曾是王國的首都,而今天,這座城市既是泰國北部的文化中心,又是徒步穿越東南亞的旅行者的背包站。糯米是泰國北部的烹飪主食,就其本身而言,沒有什么特別的,但是當搭配香甜濃郁的芒果時,那就是天堂。
清邁香腸
煮熟的豬肉香腸配辣椒,高良姜,檸檬草和酸橙葉,這就是清邁香腸,當地人稱之為Sai qua,口感是咸的,配上紅咖喱醬,這是清邁和整個泰國北部很常見街頭美食,搭配糯米、蔬菜口感更佳。
香蕉煎餅
這是一款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的小吃,有點類似中國的煎餅果子,但是味道卻是甜甜的。攤薄的面糊中加入切好的香蕉片,再將面糊折疊成方塊狀后淋上巧克力醬、煉乳等。吃起來香甜可口,讓人欲罷不能。
泰北酸肉
起源于泰國東北的酸肉,是用豬肉和糯米混合,讓他發酵后再拿去炭火上烤,大部分人在剛吃時對那微酸的味道非常不習慣,以為是吃到腐壞的香腸!沒錯,泰式酸腸的秘密就在這里,利用微微的腐化轉化的味道,就是它美味的所在,就像中國人的臭豆腐,多吃幾口就會讓你上癮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