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過后,廣袤的田野上仍然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農戶們正抓緊準備化肥和種子,迎接即將到來的夏播。
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歐廟鎮何灣村張亮家庭農場,烘干麥子、預備售糧、篩選夏播種子,大家一刻不得閑……除了精心侍弄自家近180畝土地外,張亮家庭農場還扮演著“田管家”的角色。何灣村及附近村孤寡、殘疾農戶無力耕種的零散田地,均可托管給張亮家庭農場,由農場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流程“保姆式”服務。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襄城區通過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積極探索土地托管服務等新興業務,進一步拓寬為民服務領域,有效推動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更好釋放現代農業發展新活力,繪就一幅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富足圖。
土地放進“托管班”
走進張亮家庭農場,映入眼簾的是幾臺大型糧食烘干機,農場內還配套了糧食儲備倉庫和地磅。6月初,連陰雨天氣嚴重影響了小麥正常成熟收獲,這些糧食烘干機卻派上了大用場,及時烘干農民們搶收的麥子,平均每天烘干量達120噸,避免了麥穗發芽、霉變,實實在在地保障了農戶們的切身利益。
何灣村70多歲農民王振中的妻子是殘疾人,兒子在外地打工。近年來,王老漢夫婦單打獨斗侍弄自家的10多畝土地越來越吃力,便把土地托管給張亮家庭農場。夏收時節,張亮家庭農場幫王老漢收割了麥子,并第一時間烘干,后又收購了王老漢的麥子。“從種到收再到銷售,農場提供全托管服務,零散的土地就像進了‘托管班’,農戶啥也不用操心。”采訪中,張亮這樣介紹道。
土地托管解決了年輕人長期在外打工,留守老人、婦女無力種地的困境,有效避免了土地撂荒,也幫助當地家庭農場、合作社進一步做大做強,破解了“誰來種地”和“地怎么種”的問題。
何亮的父親告訴筆者,得益于國家的惠農政策,近年來,北斗設備安裝到了大型收割機、烘干機上,使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惠農補貼資金也及時到位,促使農場規模越來越大,逐漸成為附近鄉親們最信任的專業農業合作社。“我們計劃通過土地托管服務更多農民,預計今年整體糧食種植面積接近500畝,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
讓“短板土地”煥發新活力
據了解,襄城區尹集鄉聶營村土地肥沃,水資源充足,適宜水稻、小麥、油菜、蔬菜、果樹等種植。2020年9月,該村成立了襄城區全新農業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農戶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共贏之路”。
該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入社成員189人,帶動農戶223戶,截至去年底共流轉土地1000余畝,托管土地2000余畝,可為村民提供谷物種植服務、農業機械服務、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服務等。
“如今,從種到收都不用操心,以土地入股就能參與收益分紅。”“一家人都在外打工,家里的近10畝土地托管給村里,實實在在解決了無人種地的問題。”提起土地托管,聶營村的村民們打開了話匣子。
襄城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民外出打工,耕地無人照看,土地托管則有效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讓良田現豐景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民共同受益。截至目前,襄城區全新農業專業合作社總資產達330萬元,年產值近500萬元。
下一步,襄城區將以為民、富民、利民為著力點,提升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水平,做實做細土地托管服務,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糧食增產、農業提效、農民增收,“鏈”動群眾共富夢,為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陳霜、周向華、董美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