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的車廂,整潔的環境,舒適的座椅,沿途的風景如畫卷般展開,一會兒是滿目蔥蘢的山林,一會兒是空曠的田野,讓人應接不暇。在“雪城”牡丹江開出的列車上,旅客高秀清感慨萬千,思緒仿佛隨著飛也似的高鐵列車飄到了遠方。
1976年,從原哈爾濱鐵路局第一屆列車長培訓班學成歸來后,當時年僅22歲的高秀清開始擔任牡丹江客運段京牡車隊“三八”班組列車長。在牡丹江客運段,提起“三八”班組,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T18/17次“三八”班組成立于1968年5月,由原牡丹江列車段開往北京方向的乘務班組組建而成,曾連續23年獲得全路“紅旗列車”榮譽稱號,先后獲得過黑龍江省“三八先進集體”、哈爾濱鐵路局“三八品牌班組”,1999年、2015年兩獲“火車頭”獎杯。
老綠皮車上的“全能選手”
“冬天燒煤,夏天風扇”上世紀70年代老綠皮車上的工作場景在高秀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當時牡丹江到北京需要34個小時,列車環境和工作條件很艱苦,雖然都是姑娘,但是身兼數職,接車看車、庫內作業、領取備品、臥具更換、衛生清掃等全部工作都由列車員自己完成。“當時有的車廂地面是木地板,要‘一洗二刷三拖’,看見本色,每次打掃完衛生都累得汗流浹背。”
每到大站,要上車的旅客蜂擁而至,喊叫聲嘈雜不休。有的干脆來個里應外合,直接把行李從窗戶遞給里面的人,然后快速從窗戶爬進。車廂里除了坐著的,過道和廁所角落都站滿了人,“但是大家從不抱怨,服務熱情很高,車廂里經常充滿了歡聲笑語。”高秀清回憶到。
熬過嚴冬酷暑的“服務能手”
上世紀80年代沒有空調,人多擁擠,夏天車內熱浪滾滾酷暑難熬。乘務員休息時,即使有手搖扇也難以入睡,醒來后床單上往往留下被汗水浸濕的“人”印。到了冬天,寒風從車體縫隙呼呼灌進車廂,她們僵手僵腳地清掃車廂衛生,“當時車廂隨臟隨掃,大家都有那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工作態度。”
當時列車常年超員80%以上,車廂雖然擁擠不堪,但服務工作卻一點不減,為了保證良好秩序,列車員需要經常整理行李架、毛巾繩、衣帽鉤,還要為旅客擺放行李,疏通車廂過道。
80年代后期,隨著鐵路屢次優化和運行提速,換成了全列空調車,列車等級隨之提高,列車車型由22型、25G型到25T型,車內設施越來越好,運行速度越來越快,如今車廂冬暖夏涼,旅途舒適快捷。
接力奔跑的“鏗鏘玫瑰”
從蒸汽機車到電力機車,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一路走來列車工作環境和乘務員衣食住行發生了明顯的改善。新一代的“三八班”姑娘們,組建了“雪韻花”班組,在G936次列車上繼續奔跑,牡丹江到北京縮短到8個小時,實現26個小時的大跨越。
扎扎實實地傳思想、傳作風、傳經驗、傳技能,力扶秀木成棟梁是“三八”班的優良傳統。“雪韻花”班組列車長魏杰介紹說,她們從旅客實際需求出發,在細節上下功夫,在列車上配備了便民服務箱,準備了“哺乳媽媽遮擋簾”“重點旅客呼叫器”等,細致入微的服務,既給旅客帶來了方便,又營造出了溫馨和諧的旅行環境。
“新中國成立75周年,列車環境大變化,旅客乘車體驗越來越好,我們‘三八’班也成立56周年了,當年在列車上值乘的小姑娘如今已變成了退休在家的老太太!”高秀清感慨地說。
56年,圓了多少青春夢,白了多少年頭,喚起了幾代人的回憶,發生了多少故事....。。“三八”班組將繼續在高鐵列車上溫暖傳承,接力奔跑下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