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垟村田野風貌。 薛承東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溫州10月19日電(邵燕飛 傅飛揚 金智寬)“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金秋時節,站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昆陽鎮上林垟村的金山觀景臺上俯瞰,一片金黃色海洋中,村民們用彩色水稻“種”出上述八個大字。不遠處,幾輛大型收割機正在田間忙碌地穿梭,豐收圖景徐徐展開。
多年來,依靠科學種糧、發展農旅融合產業等,該村已成為浙江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小有名氣的現代農業綜合體。村里與糧食有關的業態越來越豐富,村民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走進當地種糧大戶伍思樹的家庭農場農機中心,催芽機、播種機、插秧機、施藥無人機、收割機、大型烘干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一應俱全。
“今年雖然遇上了高溫干旱,但收成還是不錯的,我估計每畝產量能達到900斤至1000斤。”伍思樹介紹說,目前,他的家庭農場內從育種到收割的每個環節都已實現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兩年,伍思樹找到了提高產量和收入的新突破口——與周邊的小龍蝦和鴨子養殖戶合作,實行“稻蝦共養”和“稻鴨共養”。“一地兩用”可有效減少田間的害蟲和野草,助力糧食豐收。“兩年多時間里,我的種糧面積從800多畝提高到1900多畝,每畝地還能增加100多元利潤。”伍思樹說。
在伍思樹等人帶動下,上林垟村農民種糧熱情高漲。近年來,該村與周邊8個村聯手打造2萬畝的“石塘糧倉·萬畝田園”,糧食年產量突破1.2萬噸,畝均年產量達950公斤。
在上林垟村黨支部書記林禮將看來,糧食產量上去了,但關鍵還要賣得出去、賣得好。為此,該村不斷探索新業態、新模式。
2020年,上林垟村引進了一家農產品供應鏈公司,對水稻、菜籽油等進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年銷售額現已突破1000萬元。目前,村里正在注冊“上林垟”商標。“以前我們的大米只能散賣,今后上林垟的大米就可以直接進超市里賣了。”林禮將說。
坐上村里的旅游觀光車,沿著河畔干凈整潔的小路行駛,古色古香的民居、精心裝飾的庭院和金黃的稻田等景觀相映成趣。美麗的田園風光為村莊招徠了不少游客。
借此契機,村口的上林垟農產品展銷中心集中售賣村民們自家種的大米、菜籽加工坊制作的菜籽油,以及湖嶼稻蝦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備受游客喜愛。據了解,開業3年來,該展銷中心每年營業額達200多萬元。不僅為村集體帶來租金,也讓村民們多了一份收入。
同時,上林垟村還與周邊8個村合作共建,引進了金山農耕園、稻蝦共生園、忘憂草基地、哈林野奢露營卡丁車基地等項目,打造農耕文化研學基地,農旅融合產業“打得火熱”。據悉,2020年“五一”期間,上林垟村共吸引1.5萬人次游客前往參觀游玩,帶動農產品銷售50多萬元。
看到家鄉的美好變化,伍思樹的兒子伍彬彬放棄了杭州的工作,回鄉當起了農民。他學會了開拖拉機、用無人機施肥,也把自己曬得跟父親一樣黝黑。最近,父子倆忙著打造智能化新農場,思考如何找到新的農產品銷售渠道……
(編輯:田博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