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過冬八件套”突然爆火,中國商家們應該如何應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
秋衣秋褲、光腿神器、法蘭絨睡衣、熱水袋、暖手寶、取暖器、電熱毯和高領毛衣,正成為歐洲人的“御寒神器”,甚至被稱為“過冬八件套”。
(相關資料圖)
在10月15日線上開幕、為期三周的第132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上,300多萬件“中國制造”產品在“云端”亮相,其中就包括今年在歐洲被熱賣的中國“過冬八件套”。
對于不少做保暖型產品外貿業(yè)務的中國商家來說,今年注定會更特別:不僅迎來了許多轉行專賣歐洲保暖品的“新面孔”,還意外見證了比以往更長的熱銷季。
有在廣交會線上賣保暖型產品的賣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就這類過冬產品詢價的顧客有明顯增加,當中大部分的顧客都在為明年的采購做準備。
跨境平臺速賣通提供的數據顯示,10月以來,保暖內衣的銷售額環(huán)比增長246%。其中,秋衣秋褲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等多個國家均有3倍以上的環(huán)比增長,分別為372%、362%、365%、316%和311%。
面對訂單的增加,部分敏銳的商家也開始擔憂這輪銷售熱潮難以持續(xù)。畢竟,今年的“過冬八件套”熱賣潮與歐洲的能源危機有關。“電熱毯這類取暖產品基本上是低技術產品,而今年,在消費水平較高的歐洲市場突然迎來此類產品的爆發(fā),顯然與目前歐洲能源短缺導致電價大幅上漲有關,屬于應急性出口。”資深家電產業(yè)觀察人士劉步塵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道。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出口電暖毯1631.02萬條、出口額2.68億美元,為2017年有公開數據以來、6年同期最高值。從同比增速來看,今年前8個月電暖毯出口額同比增長超4成,比同期出口量增速高出17.8個百分點。但從環(huán)比數據來看,增長明顯放緩。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7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為129萬條,環(huán)比增長近150%;8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為140.7萬條,環(huán)比增長已經回落至9%。
當前,商家們正瞄準“御寒商機”加緊備貨。而它們在制定生產計劃時,更重視朝長久的發(fā)展方向進行調整:增強產品研發(fā)、打造自身品牌等,最終實現高質量“走出去”。
中國制保暖品迎來“御寒商機”
往年10月,外銷到歐洲的保暖型產品、取暖設備的訂單基本都已經完成,可今年卻十分特殊,直到現在還有賣家在加班加點趕制新增訂單的產品。
“電暖器的銷售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性,銷售旺季一般在每年的下半年。我們大部分的產品一般在7、8月都已經完成出口了,但今年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趕制來自歐洲市場的加單。”廣東宏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煒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在歐洲的電暖器銷售行情確實比以往好,目前公司也在根據市場加單情況進行生產調整。
張煒向記者表示,由于公司主營產品是電暖器,銷售主要面向歐洲的商超,銷量的增長一直比較穩(wěn)定。
身處長三角的一家寧波電器公司負責人陳彼得,也同樣感受到今年的“訂單熱”。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產品的銷量,特別是取暖器的銷量確實比之前好,主要體現在返單力度更強。
“往年訂購取暖器這類產品,一般都是從第一年年初開始下訂單,生產季從5月延續(xù)到9月底10月初。每年客戶一般只會下單一次,因為要是進行二次下單,就很有可能會錯過季節(jié)性銷售。但就今年來看,客戶進行返單,即二次下單的頻率比之前更高,即曾在5月下單的客戶,會在7、8月再一次下單。”陳彼得補充道。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高級分析師張周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保暖品在歐洲市場銷量一直保持穩(wěn)健增長,像今年這樣的增長態(tài)勢應該還是較少,“在當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下,歐洲消費者急需性價比更高的取暖方式,‘中國制造’的低功耗小電器成了新選擇。”
速賣通數據顯示,荷蘭、法國、德國、波蘭消費者對中國生產的“取暖神器”最為依賴。阿里國際站數據顯示,取暖電器的需求量同比增長超40%,其中電熱毯同比增長超70%。
當歐洲人開始以新的方式過冬,電熱毯成了絕對的搜索熱詞。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外貿公司的采購員曾向媒體表示,現在店里的上新速度跟不上歐洲客人問貨的節(jié)奏。在寧波惠隆佳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紀鵬看來,雖然當前歐洲能源緊缺問題帶動一定的銷量,但談不上“爆發(fā)式”增長。
紀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今年銷售情況來看,歐洲市場確實有一定的增長,往年他們電熱毯的銷售量為2000到3000張,今年約為4000張,增量其實“不算特別顯著”。
商家謹慎看待“訂單熱”
突如其來的訂單增長背后,眾多專賣過冬裝備的中國商家正面臨艱難選擇。
在浙江,有電熱毯經營戶表示從業(yè)26年幾乎沒有歐洲客戶的訂單,沒想到今年5月開始,就接到不少歐洲客戶的訂單。“這樣的情況在今年確實不少見,我們在7月前后就評估了今年的銷售行情,提前做了一批產品認證。”紀鵬向記者表示,今年前來詢價的客戶確實有增加,但客戶來源比較零散,有些甚至以前也并不是做這個行業(yè)的,“這些客戶的來源并不穩(wěn)定,所以這部分增量對我們來說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紀鵬直言,由于很多客戶是“跟風”而來,即便是給了定金也不敢接單,因為接單前需要很長的認證流程。她告訴記者,在歐洲,要出售電熱毯這類產品要進行產品認證,認證時間從30天到45天不等,而且由于電熱毯的季節(jié)性很強,所以即便訂單增加,還需要等認證完成才能出口產品,在這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遭遇客戶退單。
陳彼得也認為,因偶發(fā)性因素進場的屬于非專業(yè)買家,若商家因應他們的訂購數量增加生產,很有可能會碰上買家因運輸時間過長等原因取消訂單。“若如此,今年的采購就很有可能會變成明年的庫存。”他進一步說道。
對于商家而言,當前它們不僅要衡量自身接單的能力,還得評估接下來的需求變化,看是否需要調整自身的產品布局。
多位受訪商家向記者表示,自家保暖品在歐洲市場的銷售一直保持著較為穩(wěn)定的增長,而相比起其他市場,在歐洲市場更受追捧的是都以基礎性、價格相對低廉的產品為主。
浙江義烏的一家針織企業(yè)負責人李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歐洲市場賣得比較好的是棉襪和褲襪,大概出口了五六個貨柜箱,比去年略有增長。此外,她告訴記者,因為今年歐洲出現能源緊缺情況,他們也嘗試拓寬出口品類,詢問客戶是否需要采購保暖型的拉絨褲,但最終訂購量也沒有太多增量,“造成這一結果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類產品不算特別符合歐洲人的使用習慣,因此需求不會有明顯增加。”
李英告訴記者,他們的針織衣褲出口到歐洲的業(yè)務量僅占整體外貿業(yè)務量的10%,只能算是“小眾業(yè)務”。當談到對明年銷量的預測時,她表示并不樂觀,在全球經濟普遍疲軟的背景下,歐洲市場的消費力度明顯減弱,市場購買力下降。
陳彼得認為,明年來自歐洲的“訂單熱”大概率不會持續(xù)。他表示,首先電暖器的銷售取決于天氣,另外,今年特殊情況下歐洲市場的銷售增長并沒有特別突出,說明增長“天花板”基本已經到了;而且今年的銷售是受到偶發(fā)性因素影響,等能源危機的因素消除,電暖器的銷量估計將恢復正常。
中國小家電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向來銷量增長平穩(wěn)的歐洲市場突然泛起漣漪,有商家生出了另一種擔憂。
紀鵬表示,在當前電熱毯的訂購熱潮下,確實會有部分商家為了多賺錢而加緊生產,特別是那種家庭作坊式的商家,為了爭取訂單會把成本壓得很低,比如自家一張售價約10美元的電熱毯,部分小商家可以做到7美元一張。她直言,若要跟這些商家競爭也需要壓低價格,這就可能意味著要犧牲一部分品質,但像電熱毯這類產品,在元器件的品質上,稍有不慎就會有安全風險。
“電熱毯的安全系數不夠高,也是不容回避的問題,電熱毯通過植入其中的電阻絲發(fā)熱達到取暖的效果,假如出現淋濕的情況就會不太安全。”劉步塵向記者表示,這類取暖產品平時出口到歐洲的量并不大,而且這類產品可提升的價值空間也比較小,所以在歐洲市場的熱銷可能不可持續(xù),“一旦能源緊缺得到緩解,對這類取暖產品的需求就會大幅減少。換個角度看,中國企業(yè)切勿因為當前‘訂單熱’而盲目增加產能,避免發(fā)生產品過剩的風險。”
為了更好地挖掘歐洲市場的需求,增加出口量,保暖型產品的賣家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產品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上。陳彼得表示,歐洲市場對保暖制品有特定的標準,所以他們每年都會圍繞著安全和節(jié)能調整產品。
除了調整產品,有企業(yè)還著力打造自主品牌。張煒向記者表示,今年的業(yè)績增長不僅來自需求增加,還有很大一部分源于自主品牌的收入,例如法國市場的Bestherm百斯騰品牌,近三年每年的增長率已達到300%。
說到底,產品才是制造業(yè)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據記者了解,紀鵬所在的企業(yè)已經研發(fā)出可水洗而且類似毛毯質地的電熱毯,借助更豐富的產品形態(tài)吸引顧客。
這次的歐洲熱賣潮,不僅使中國的“過冬八件套”狠狠地火了一把,還連帶著讓中國小家電也受到廣泛關注。
張周平認為,中國產品的優(yōu)勢一是性價比高,質優(yōu)價廉;二是供應鏈體系強。但劣勢在于品牌知名度相對不高,產品溢價低。中國產品未來要如何走出去?他表示,企業(yè)要順勢而為,除了布局傳統(tǒng)的線下渠道外,一定要借助跨境電商的渠道實現更好地走出去,讓產品輻射到更多的目標人;再就是品牌化發(fā)展,借助跨境電商渠道打造品牌。
要想更長久地發(fā)展并實現國際化,中國小家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步塵也認為,目前國內的家電企業(yè)在國際化方面亟待提升兩大能力,一是產品突破,力爭做到讓產品從技術到品質不輸歐美日韓品牌;二是品牌突破,要著力培育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逐步從以代工出口為主向以自主品牌出口過渡,還要繼續(xù)加強國際化人才管理隊伍的培養(yǎng)。
(應受訪者要求,陳彼得、李英為化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