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處歷久彌新的烏鎮,最容易想到兩樣事物:橋和網。
西柵水巷百步一橋,水鄉人家得以世代枕水而居;互聯網搭起信息之橋,讓“地球村”真正成為可能。二者為媒,穿越時空,連接遠近,為歷史與當下留下一段段美好佳話。
圖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片)
每年的烏鎮峰會,“萬物皆媒”總是熱門話題之一。
回看近些年,從圖景變為現實,“萬物皆媒”已不斷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但相應地,它也為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數字時代,帶來不少極具挑戰性的難題。
其中之一,就關乎傳播。
一
回望歷史,信息技術的每一次更迭,都會催發傳播革命,從而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變革。
語言的發明,讓信息可以分享,人類從此借助神話與故事的幻想形成共同體。
文字與印刷術的發明讓信息可以記錄,信息傳播超越了空間的界限,誕生了帝國與城邦。
有線電報讓人類首次以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方式遠距離快速傳遞信息,拉開了全球化的序幕。
1896年馬可尼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無線電通信。1969年,阿帕網誕生,互聯網從此起步,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態勢改變著人類社會。
互聯網代代升級。如今,撲面而來、橫沖直撞的5G,正以“高速度、低延時、泛在網、低功耗、萬物互聯”等優勢,攜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之威能,讓“萬物皆媒”成為可能。
今天,漫步西柵大街,很多人會有時空交錯之感。林立鋪陳的很多場所、物件,都曾經或仍然深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一邊是回憶殺:走過昭明書院,會想起昭明太子編著的傳世之作《文選》,以及影響古代讀書人的各色書院;路過郵局,會想起“山水阻隔、鴻雁傳書”的年代;再到露天電影場,又勾起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而小店里的連環畫,那又是多少人年少時的入門讀物。
一邊是未來感:往來穿行的人們,人手一部手機,實現實時在網、移動互聯;走進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如同穿越到未來,人工智能、AR/VR、元宇宙、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應用,帶來沉浸式全新體驗。
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現場
在互聯網的連接賦能與價值創造下,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成為釋放信息并分享信息的中介,“人化的媒介”正重構人們的日常生活。
甚至有人說:“5G是一場革命,而非進化,其影響力甚至超過電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
二
時代瞬息萬變。從“萬物關聯”到“萬物互聯”“萬物皆媒”,主要因素是人,但最大變量還是互聯網這一媒介。
而互聯網是如何從雛形走到今日成熟模樣?或許我們可以沿著時間脈絡,回顧梳理這段歷史。
1973年,手機問世。1987年,中國推出第一批商用移動網絡,1G時代的手機僅用于接聽和撥打電話。1995年,中國進入2G時代,在語音傳播的基礎上,短信、彩信服務開始流行。以文傳意這種含蓄的溝通方式符合中國人的性格,以2004年春節期間為例,國人發送賀歲短信近一百億條。
隨之而來的3G帶來新的溝通方式——視頻通話,iphone的出現讓手機開始“智能”起來,進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順應3G、4G到5G的飛速發展,新平臺、新的傳播模式相繼誕生,“信息流”向“物流”延伸,迅速跨越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的邊界,不斷深入“數字化生存”之境。
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現場
如今,全球網民總數已達49.5億,互聯網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主平臺。
傳感器、可穿戴式設備等微小的計算設備進一步普及,并裝備到各種物體之上,包括機器、電器、人體、動物、植物等,正在形成“萬物皆聯網、無處不計算”的狀態。
如,車聯網下的汽車,將實現車與人、車與車、車與環境、車與公共信息系統等各個層面的信息交互,成為流動化、場景化新媒介的代表。再如,通過人體終端化、腦機接口技術等,可以擴展人類與世界、自己和他人的全新互動方式。
四個世紀前,顯微鏡把人類對物理環境的觀察和測量水平推進到了“細胞”的級別,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歷史性的進步和革命。 而今天,大數據也已成為下一個人類觀察自身行 為以及社會行為的“顯微鏡”。
三
未來,將是怎樣的一番新圖景?或許每個人的期待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面對科技的狂飆,悲觀者可能會擔心人類終將毀于自己所造之物。但樂觀者會堅信人類的智慧與理性能夠御風而行。
而如何做好傳播,是身處“萬物皆媒”的環境中,傳播者亟須破解的難題。
5G時代,傳統的以人為主體的關系,將轉向人機互在、人機共生的新型關系。比如,機器人寫作,目前主要適用于程序化新聞。但可以預期,未來機器將自動獲取數據,甚至幫助人發現新聞線索、探析事物的深層規律,以及拓展寫作的深度和廣度。
如何提高駕馭的能力,讓技術賦能傳播?或許,我們要“在晴天修屋頂”,既擁抱技術,掌握數據資源、數據價值挖掘能力和人工智能應用模式,推動人機互補共融,探索智能傳播之道;也防患于未然,及早規范數字倫理,保障數據和隱私安全。
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未來的傳播,將有越來越多的場景性因素、關聯性因素,以及非邏輯、非理性成分參與其中。
如何反觀自身,挖掘獨特優勢?一方面,我們需要以技術補己所短,另一方面還要揚己所長。
美國詩人龐德曾經寫過一首長詩,最后修改完畢后,只剩下兩句:“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這種想象能力、獨創思維、感性表達,相信非機器所輕易能為。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媒體工作間 圖源:光明網
如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源,也是移動傳播端。由于互聯網的賦能,相比大眾傳播,以前處于弱勢地位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強勢崛起,一篇自媒體文章、一張圖片、一個視頻片段都可能攪動輿論風暴。
以跨界的方式開展傳播,還有多少種可能?我們必須尊重每一種聲音,激活每一份力量,讓用戶生成內容(UGC)、機器生產內容(MGC)得到充分的涌現、合理的利用以及深度的挖掘。
“萬物皆媒”時代,媒體將不會再以介質或載體為區隔,報紙、電視、廣播的劃分界限將逐漸模糊。主流媒體須拿出“媒融萬物”的主動,不斷構筑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優勢,鍛造話語引導能力、故事講述能力、流量聚合能力、價值吸引能力,同時在場景傳播、共享傳播、關系傳播等領域深耕突圍。
最近,浙江廣電集團將品牌logo由ZRTG迭代為ZMG(Zhejiang Media Group),這里的“media”,既是媒體,也應是媒介。這不是簡單的字詞變化,反映的是理念躍遷,將不斷催生實踐迭代。
哲人有言,人是萬物的尺度。
在138億年的宇宙中,46億年的地球上,人類這位馴龍少年,以渺小之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揚帆互聯網星辰大海,我們更要超越紛爭,一起讓萬物皆為我媒,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信息來源:浙江宣傳
關鍵詞: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