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州新聞客戶端記者王佳麗、彭潔/文
(資料圖片)
和合之美
徐永恩
和合二仙的形象,融入臺州城鄉角落,并鮮活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建筑構件的牛腿、木門花板、石窗上,以及餐具、茶具、臥具、文具、服飾鞋帽,甚至銅鎖、銀項圈上,都可見和合二仙形象,笑容可掬、喜氣盈盈。這些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物件,都被當作可視的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和合文化。
在建設現代化和合之城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物體和空間,創設可視、可游、可玩的載體,來傳承和合文化。
浙江省級特色文化小鎮——天臺山和合小鎮,就是以講好寒山、拾得故事,弘揚和合文化為主題,集文化旅游、影視動漫、和合講堂、和合書院、和合養生等為一體,規劃建成的和合文化標志地、示范地、傳承地。和合人間文化園位于和合小鎮的中心區,由和合文化展示游覽區、和合文化體驗區、和合文化配套區三部分組成,以收藏和合二圣各類物品著稱的和合人間博物館、一根藤藝術館、婚慶體驗館等均已建成開館。
當然,臺州的“和合”氛圍不止于一個和合小鎮。在天臺高速公路出口,能看見象征“和”的荷花柱。天臺山民俗博物館內,設有和合博物館。還有天臺龍溪和合文化研學基地、后岸和合文化旅游特色村、和合林、和合路、寒山路、和合廣場等。臺州各縣(市、區),亦建有和合書吧、和合公園、和合街區等,應有盡有。
臺州學校也加入和合文化傳承和研究隊伍。除了在中小學校開展“和合文化進校園”活動,臺州學院更是對接和合圣地建設,成立和合文化研究院、天臺山文化研究院,已完成浙江省文化研究重點工程“天臺山和合文化研究”,目前進入浙江省文化研究重點工程另一個項目《司馬承禎研究》。成立于1989年的臺州市天臺山文化研究會也專門設立了“和合研究部”,出版了《司馬承禎與天臺山》等專著。
從無形到有形
和合之美浸潤臺州
王佳麗
作為臺州的一個城市符號,和合文化已深入人心。
和合之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是百卉千葩的多元之美,也是美美與共的融合之美。將和合文化的美學精神與城市結合,落地了一批可體驗可分享的物化工程,創作出一件件“摸得著”的作品,營造出一個個“看得見”的場景。
場景之美
漫步在臺州,你總能和“和合”,不期而遇。
無論是散在全市各個角落的100多家和合書吧,還是在街道拐角處的和合標語、有強烈標識的和合雕塑,亦或是提供文化和休閑服務的和合文化公園,滿足便捷服務和休憩場所的和合文化驛站,以及和合湖、和合大道等,和合的概念,融入臺州城市建設的細枝末節,提升了大眾對和合的感知度。
這些點相連,編織成一張張弛有度的大網,連接起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自然之間和諧共進的聯系,在提高城市文化氛圍的同時,也豐富居民的精神享受。
比如,這張大網上的其中一個點——臺州植物園。如果說打造一個包容自然生態、休閑體驗與城市發展的公共共享空間,來實現和諧的理想居所是和合的內化體現,那么,園內醒目的和合二仙雕塑、以臺州名人為題材的雕塑人物、展現臺州非遺和特色工藝美術的民俗圖卷雕塑,則是一個沉浸式的和合人文課堂。
“通過造像、造景等方式,我們將山水資源和雕塑文化融合,打造了一個多功能的城市文化植物園。今年,我們還在盆景園開設和合書吧,為市民提供更多休憩閱讀場所,進一步提升植物園的人文氣息。”臺州植物園負責人邱艷華介紹。
在天臺,和合標識更是俯拾皆是。
從張家桐村的寒山廟到國清寺內敬奉豐干、寒山、拾得的三賢堂,從始豐湖公園和合文化廣場到道盡千古文明的和合人間文化園,從龍溪和合文化研學基地到后岸和合文化旅游特色村,從五花八門的和合伴手禮到以茶入菜的天臺和合茶宴,天臺通過深化文旅融合,把和合文化元素植入現代化和合之城建設,并不斷推動和合文化標識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今年10月,天臺和合文化入選浙江首批文化標識建設創新項目,為全市唯一。
不斷擦亮和轉化的和合場景,成為彰顯城市文化魅力的金名片,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打卡“和合”。天臺的和合文旅路線曾多次登上省級榜單——“天臺山和合唐詩之旅”入選浙江省詩路精品旅游線路,天臺“訪佛道名山,悟和合之道”之旅入選首批浙江主題非遺旅游線路等。
傳承之美
位于天臺山和合小鎮核心區塊的和合人間文化園,總投資6億元,講述千載和合故事,傳承和合文化精髓,打造和合交流平臺。
在這個園區里,實物展示和場景搭建相結合,留存了一批和合印記,在一根藤藝術館、廻瀾美術館等展館內,你可以學習到不同主題的文化內容。天臺山和合人間博物館是中國首家“和合文化”主題博物館,收藏有3000多件體現“和合文化”的珍貴文物、史料;在茶之路體驗館,你可以體味天臺山深厚的茶文化;和合堂婚慶館、滿堂紅婚俗館,則記錄和呈現天臺傳統的婚俗方式,讓參與者在“沉浸式”體驗中,學習和體悟包容友善的和合之道。
今年國慶期間,和合人間文化園就舉辦了兩場傳統婚禮。經過一番布置,大紅燈籠高高掛,和合二仙立門前,背新娘,坐花轎,跨火盆,拜天地……“我們在儀式上盡可能還原天臺傳統的婚嫁習俗,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算是一種別樣的體驗。”天臺和合人間文化園的工作人員介紹。
這與其說是年輕人興起“國潮復古”,不如說是大眾逐漸升溫和彰顯自信的文化傳承。臺州傳統婚嫁里的和合元素,一直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現形式。臺州民間將寒山和拾得二圣奉為婚神、喜神,在天臺,傳統婚俗習慣中還有懸掛和合像、拜和合二仙、祭和合神馬、喝和氣湯等環節,寄托了家庭和睦、生活和意的美好寓意。
傳承,不僅是一種儀式,也不止于一種形式。
如果說,作為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的婚嫁儀禮對大眾來說還有些許距離感,那么花樣百出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則把和合理念與雅致情趣從“高閣”拉入日常,從“書本”拉入實踐,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
在臺州市博物館,參與者通過體驗傳統制香技藝,感悟香的和合之道,體會和香的魅力;在溫嶺和合書院,舉辦一場“迎春雅集”,來一場穿越古今的文化聚會;在“天臺度過”文化體驗空間,你可以修習易筋經,靜賞清荷,聞香聽琴,插花品茗……與傳統文化來一次深度接觸。
據介紹,以和合文化為內核,將天臺地方人文與文旅體驗相結合,“天臺度過”開展了一系列包括傳統手工、文化雅集、禪修養生等在內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如近期開展的“羅漢供茶”活動,便是以天臺特有的茶禪文化為主題——天臺山寺廟的僧人有以茶供養羅漢見瑞象的歷史文化。“文化和傳統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和合文化生活化的踐行者。我們將和合的理念融入詩意生活和健康生活,參與者們在活動體驗中完成文化浸潤和自我感悟,最終達到一個身心和諧的狀態。”天臺度過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山姍分享。
藝術之美
在墻頭的灰雕、梁下的牛腿上,可以尋找到“和合”圖案;用木雕、根雕、剪紙、刺繡、翻簧竹雕等傳統工藝,展現“和合”形象……寄托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和合”,成為一批批臺州匠人的創作靈感和主題。特別是有著“和合圖騰”之稱的一根藤木作技藝,以鮮明的工藝特色和豐富的作品類型,成為和合文化的有力載體和創意輸出。
“這扇《福祿圓滿》屏風,采用一根藤工藝,大概用了90多天完成。一根藤就是用榫卯結構連接長短不一的木條,整體又保持回環盤曲的狀態,在展現圓融自然的傳統工藝的同時,又能表達和合圓滿的美好寓意。”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根藤工坊”首席設計師褚定江介紹。近日,由他主要參與制作的一根藤作品《福祿圓滿》(屏風),入圍了“錦繡華章”2022長三角民間藝術文創大展,并獲評優秀展品。
除了作品頻頻亮相各大展覽,被搬上櫥窗和展臺,褚定江和他的團隊還在傳統工藝中注入活力,開發更多符合當下生活環境的新產品。“過去,一根藤常用于門窗的裝飾上。現在,我們將一根藤的工藝和元素用于制作禪椅、桌屏、掛屏、擺件、掛件等各式家具和工藝品上,這些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要,也更受大家的喜歡。同時,這對我們的工藝提出了許多新挑戰,需要我們在技術上不斷精進和創新。”褚定江說。
作為傳統美學的思想精粹和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和合文化在藝術創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巧奪天工的工藝技法,還是妙筆生花的文學創作,和合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可以從中源源不斷地產出文化產品,凝聚起磅礴的文化力量,并在傳播和感悟的過程中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財富。
今年7月,一場主題為“和合之夜”的湖畔音樂會,在天臺始豐湖畔月橋頭舉行,現場觀眾在民樂華章的雅韻悠遠聲中細細品味民樂音調的和合之韻。“音樂會有《和》《云邀霧請一杯茶》《和合頌》《江南好》等節目,大多是展現天臺自然風光和和合文化內涵的。我們用民族樂器合奏的形式,既展現傳統民樂的獨特魅力,也表現合作和諧的精神內核。”天臺縣文化館器樂干部鮑晉雅說。
除了音樂會,一系列形式多樣、載體豐富的文藝創作活動也在臺州落地,為市民送來了一道道文化盛宴。《和合·境》攝影展,通過展出“空境、玄境、詩境、畫境、禪境”五大篇章的攝影作品,弘揚天臺山文化,領悟和合真諦;“山海清音——臺州和合文化書法展”,以書法的方式分享記錄臺州勝景的詩詞、楹聯、隨筆等,展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合文化。
此外,在舞臺劇、歌曲和影視劇等方面,“和合”創作也層出不窮,亮點頻出。原創套曲《盛世和合》,新創歌曲《和合頌》《和合星》《為你而來》等,音樂劇《天臺遇仙》、音舞詩《聽見·天臺》等一批優秀文藝精品,成為傳播“和合故事”的重要途徑。電影《濟公之降龍降世》不僅在國內收獲大眾的喜愛和肯定,拿獎無數,還在不久前落幕的第3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2022東京·中國電影周”中,獲得金鶴獎最佳動畫片獎。
來源:臺州新聞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