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然而在今天,“眼見”就真的是真實的嗎?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一種叫“深度偽造”的技術正慢慢滲入人們的生活。這種技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生成虛假圖片、視頻、文本等,其逼真程度往往讓人難辨真偽。
(資料圖片)
先進的技術本無好壞之分,但當技術披上了“偽造”的外衣,則不僅會讓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受到欺騙,更深層面上來看,它最大的威脅,是在廣大群眾中造成信任的危機。
圖源:視覺中國
一
想知道什么是“深度偽造”,首先要知道它的技術原理——“深度合成”技術。簡單來說,就是指利用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合成類算法,實現文本轉語音、音樂生成、人臉生成替換、圖像增強等功能的技術。
舉幾個例子就會發現,“深度合成”在我們身邊其實已經運用得比較廣泛。
圖片合成,包括人臉替換、專屬表情包制作、寫真換裝等,人們可以一鍵創造出任何自己想看到的全新圖像。比如在一些小程序中,只需上傳一張自己的照片,一鍵換裝、一鍵美顏、一鍵換背景等都可以通過AI技術輕松實現。就算想要合成“粉紅色大象在撒哈拉沙漠玩撲克”等天馬行空的圖片,也都不是難事。
語音合成,即運用AI技術生成接近真人語調和節奏的聲音。比如,當你聽到“注意看,這個男人叫小帥”這句話時,腦海里是不是有一個聲音已經呼之欲出?沒錯,這個常常出現在抖音、B站的電影解說配音,就是“深度合成”出的一款聲音。它的音色、語氣和停頓非常自然,幾乎沒有機器的生硬之感。而這種無限接近真人的聲音合成技術,在智能語音導航、有聲書朗讀、客服電話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視頻合成,即通過改變人的面部特征,從而操縱面部表情,可以讓一個人看起來在說他從未說過的話。比如,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制作方就曾將肯尼迪的影像填充在影片中,炮制了肯尼迪接見阿甘的畫面。而在一些“換臉”小程序里,網友也可以用自己的照片替換影視劇主角的臉,合成一段由自己“出演”的經典影片。
近年來,“深度合成”技術已在很多領域大量應用,生產出的內容數量和關注度呈快速增長態勢。統計數據顯示,在國內外主流音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平臺上,2021年新發布的“深度合成”視頻數量較2017年已增長10倍以上。
由此可見,在“深度合成”技術的世界里,耳聽、眼見甚至連觸摸,都不見得是真實的。
然而,每一次技術變革在帶來福祉的同時,也經常伴隨著風險。正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深度合成”的另一面就是“深度偽造”,即利用“深度合成”技術生成虛假的視頻、照片和文本等。
二
“深度偽造”可以說一出生就帶有“原罪”。2017年,一位名為“deepfakes”的美國網友上傳了經過合成技術編輯的色情視頻,這是“深度偽造”在世人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很不光彩。
此后,隨著技術逐步“平民化”,造假手段也一日千里、突飛猛進,由此帶來的風險隱患也越來越多。
圖源:新華社
“深度偽造”造成的虛假信息傳播,給社會治理增添了不少難題。麻省理工學院分析了十多年來300萬推特用戶發布的信息后發現:一個捏造故事傳播到1500人的速度是真實故事的6倍。有數據顯示,自2018年11月以來,在線識別的“深度偽造”視頻數量每6個月翻一番。
正因為“深度偽造”的信息極易迷惑人,這一技術也成了認知戰信息戰的新武器。美西方國家近年針對我國的輿論戰中,大量使用“深度偽造”作品。像香港“修例風波”期間,一些境外媒體偽造“港警毆打無辜民眾”等視頻,顛倒黑白,煽動輿論,極易讓人產生錯誤認知,損害我國形象。
除此之外,利用“深度偽造”實施的經濟詐騙更是五花八門。比如在2020年,香港一銀行經理被詐騙者使用語音克隆技術冒充“合作伙伴”騙取了3500萬美元,這也成為目前已知造成最大經濟損失的“深度偽造”案件。一項研究估計,受“深度偽造”影響,全球企業每年損失高達780億美元。
“深度偽造”不僅給個人、企業和社會帶來隱患,更是給國家安全帶來威脅。一些國家的現實政治顯示,特定情況下“適時”出現的“深度偽造”,會造成社會動蕩,甚至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治進程。有美國政客曾說:“過去威脅美國需要核武器、航母和導彈,但今天,制作一個逼真的‘深度偽造’視頻,就能破壞選舉,使國家陷入巨大的內部危機。”
三
“深度合成”這項技術本身并沒有錯,但一旦被惡意濫用,跨越道德和法律的邊界滑向“深度偽造”時,就會遺禍無窮。當“深度偽造”這個“魔盒”被打開,虛實交界處必須設置一道明辨是非的防火墻。
首先,還是要用好法律這把武器。近幾年,很多國家針對“深度偽造”等新技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或管理辦法。我國從2019年11月起,先后出臺《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對生成合成類內容等提出監管要求。
比如《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明確,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制作、發布、傳播非真實音視頻信息的,應當以顯著方式予以標識,不得利用基于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制作、發布、傳播虛假新聞信息。同時也明確,違反該規定的,由網信、文化和旅游、廣播電視等部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處理。
能否將這些規定執行到位,還需要有關部門加大網絡安全執法力度,不斷完善日常監督檢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監督管理制度,推動網絡平臺履責盡責,有效規范涉及“深度合成”技術應用的行為。
其次,要善于用技術制約技術,加快打造“深度偽造”信息檢測系統。比如,美國五角大樓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啟動了“媒體取證”計劃,贊助十幾個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加強對“深度偽造”、合成媒體的檢測。
在國內,部分互聯網公司在這方面也具備一定的技術積累。早在2019年,百度安全就推出國內首個基于人臉搜索、人臉屬性提取、語音識別和OCR識別的深偽檢測平臺,對主流“深度偽造”數據識別準確率在99%以上。
然而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深度偽造”也將變得更加難以檢測。要想在這場基于技術博弈的“貓鼠游戲”中占得上風,就需要加強“深度偽造”檢測技術研發,在關鍵技術領域突破攻堅,持續提升和迭代檢測技術能力。
最后,“深度偽造”面向的是廣大網民,因此還需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升全民網絡素養。我國是網絡大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網民,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但也要看到,我國數字素養教育起步晚,教育水平、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還需要持續加強對網民的宣傳教育,特別要注重對特定群體的數字技術掃盲,在整個社會接種防范“深度偽造”的“疫苗”。
“深度合成”技術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而“深度偽造”就是那道頗具傷害性的鋒芒。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能用好這把劍,讓它多朝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方向,發揮作用。
來源: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