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首批杭州企業乘坐當地組織的外貿包機,赴印尼開展商務和展會活動。 黃慧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7日電(記者 奚金燕)這兩天,繼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以后,浙江又一次放出了“大招”,將通過包機、拼機、航班等模式組織1萬家企業赴境外參與經貿活動,“火”上了熱搜。有網友說,善于“闖”的浙江又一次“搶”在了前面。
為何是浙江先行?記者觀察來看,一方面是“經驗在前”。浙江是外貿大省,有義烏小商品城、柯橋輕紡城、永康五金城等諸多外向度高的專業市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疫情發生以來,面對外商入境不便的現實難題,善于創新的浙江借助互聯網推動“云采洽”,許多市場經營戶實現了由“面對面”到“屏到屏”的轉變,“穩”住了一大波老客戶。
然而畢竟是隔著千山萬水,要開拓新客戶還是需要依靠面對面交流。于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浙江多地商務部門密集組織“商務包機”,幫助企業赴海外開拓新市場。
例如今年7月10日,浙江首架商務包機從寧波飛往布達佩斯。寧波聯邦昌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孫崇龍就借著這趟快車,在12天的時間里,跟團分赴歐洲多個國家,馬不停蹄地參加展會、拜訪客戶、考察工廠,最終與匈牙利肉類出口商簽署了5年進口意向訂購金2億美元的合同。
再比如今年8月,杭州推出“展會+包機”新模式,將赴印尼的外貿包機與“海外杭州”自辦綜合展會結合,也就是說乘坐包機的杭州企業可以直接參加中國(印尼)貿易博覽會,精準開拓海外客戶。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一次次摸索,一次次嘗試,也讓浙江越來越有了底氣。
為加強制度保障,浙江省政府辦公廳還專門印發了《關于支持穩外貿穩外資十條措施》,其中提出組織實施商務包機,推動增加定期航班航線和班次,加強對商務包機和定期航班的政策支持。于是乎,也就有了此次的“熱搜”。
從歷史維度來看,浙江這一波“神操作”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這是“基因使然”。
浙江是外貿大省。改革開放40多年的風吹雨打,讓浙江對海外市場有著天然的敏感度。
這從義烏市場就可以看出端倪,從取暖神器暢銷歐美到卡塔爾世界杯周邊商品七成“義烏造”,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浙江人總能抓住一波又一波商機實現“突圍”。
然而浙江人并非天生會做生意。改革開放之前的浙江,因“山多地少”,煤、鐵等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常被人們說成是“資源小省”。
許多浙江人“窮則思變”,白手起家,憑借著敢闖敢干的“四千精神”,逐漸形成一支全國人數較多、分布較廣、影響頗大的企業家隊伍。
對于很多浙江人而言,財富是靠自己的雙手“奮斗”出來的。某種程度而言,也正是如此,讓浙江有著更強的“危機感”,不等不靠,先闖先試,為其他兄弟省市“闖”出一條新路來。
在記者看來,浙江此番搶先出海,更多的是“因時制宜”。
從疫情之初率先上線“健康碼”到有序組織復工復產,再到如今宣布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相關措施,浙江堅持“人民至上”,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下好抗疫“一盤棋”。
每一次調整,都是循客觀規律而動,在多目標平衡中尋求最優解,此次包機出海又何嘗不是?
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家學院副院長、浙大城市學院經濟系主任朱建安看來,十二月是西方國家圣誕季,原本是外貿成交的淡季,但是浙江商務部門的行動釋放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我們要奪回失去的時間、搶回流失的訂單;更充分體現了浙江敢闖、政府敢為、企業敢干的活力。
今年以來,面對烏克蘭危機、房地產市場下行等超預期因素沖擊,中國經濟承壓前行,以市場立省、以外貿知名的浙江焉能安然?如今,浙江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表明,思路決定出路,信心比黃金重要。(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