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疫情防控“新十條”實施后,身邊逐漸有人開始變“陽”,還沒“陽”的也在自我發問。市場上出現了搶藥潮、囤藥潮,消炎的、退燒的、感冒的、止咳的,林林總總,都成了搶手貨。
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問哪里有藥買,有人跑遍全城藥店就為了買一盒退燒藥;有人在各大平臺下單的藥品一直不發貨,藥沒送到人卻先“陽”了;有人“陽”了本就難受,再加上沒藥可吃,心里充滿怨氣。爭搶帶來的結果是,藥品不是買不到就是送不到,要么就是買不起。
群眾的焦慮、恐慌乃至責罵,還有對當前亂象的吐槽,提醒著我們如何加快治理破解,加強藥物的供應保障,以最快速度滿足群眾最急迫的需求。
圖源:視覺中國
一
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一切都在轉型。人們適當購買防疫類藥物,有的是以備不時之需,有的則是剛需,都是必要的抗疫手段。
很多買不到藥的人質疑,為什么到現在藥還是那么難買?是生產不過來,還是生產出來了沒人送?藥到底被誰買走了?
不可否認,首先,“囤貨潮”是藥物短期緊缺的重要因素。
搶購—囤貨—賣爆—缺貨—斷貨—漲價,這一幕幕是如此似曾相識。從口罩到酒精,再到現在的連花清瘟、布洛芬、抗原試劑等,三年疫情以來,“囤貨潮”已經經歷了多輪。有人戲稱,以前是“囤菜等封控”,現在則是“囤藥等發燒”。
病毒在蔓延,“搶藥”的情緒也會蔓延。有的人對病毒不夠了解,認為藥越多越好,有的甚至一個人瘋狂囤了數十箱;還有一些人看到身邊人都在搶藥,于是也加入搶藥大潮,總感覺不買點藥心里就不安。最終結果是,沒生病的人把藥搶完了,一些真正需要藥物的患者只能干著急。
其次,需求暴增導致藥物生產短期供應不上。
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制藥大國,但短期內大量居民去買藥,必然會對藥物供應鏈帶來巨大沖擊。無論是上游的原料藥供應商,還是中游的藥企生產商,以及下游的藥物批發零售商,哪個環節掉鏈子了,都會導致“一藥難求”。
第三,藥物供應的末梢還沒有打通。
以往,曾經發生大批防疫物資囤積在倉庫而無人發放配送的情況,在當前物流體系、衛生體系等受疫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有的地方沒有足夠力量打通藥物供應的“最后一公里”,導致群眾購買不到藥物。
所以,看似“搶藥潮”是一個醫療問題,但背后考驗的是政府、企業、社會的協同能力。健康人群如何做好心理疏導,重點人群如何做好基本保障,抗疫物資如何做好精準調配,這些都是決定藥物供應的關鍵。
二
其實,囤藥大可不必,供需不平衡只是暫時的。回顧三年抗疫歷程,絕大部分時候物資都是充足的,應該相信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
比如,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中提到的相關藥物,我們已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進一步加大了對相關藥企的生產要素保障,推動擴能擴產。
據了解,目前備受關注的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兩種藥物,在產制劑企業都在逐步釋放產能,且原料藥產能都比較充足。例如,山東安丘魯安藥業對乙酰氨基酚原料藥年產能接近3萬噸,大約是往年國內市場總需求的兩倍;近期被搶購的連花清瘟,據網絡報道,疫情早期2020年,以嶺藥業滿產產能就達到每天生產膠囊劑約5000萬粒、顆粒劑約200萬袋,按照每人用1盒24粒裝膠囊或10袋顆粒來算,每日能滿足228萬人需求;而作為浙江布洛芬顆粒主要生產藥企,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把部分藥物的生產線全部“讓”給布洛芬,全力保證市場上藥品正常供應。目前,該企業布洛芬日產量為3.4萬盒,正在逐步增至6萬盒,預計到一月中下旬將達到12萬盒的日產量。
在抗原檢測試劑方面,我國是檢測試劑生產大國,國家藥監局已經批準42個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新冠病毒疫苗方面,年產能超過70億劑,已經提供55億劑,完全能夠滿足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需要;口罩等防護用品方面,三年來的抗疫已經形成完備的生產鏈、供應鏈,特別是針對N95口罩需求上升,工信部已加強生產調度,能夠滿足基本防控需求。
所以,假如你還健康,那么大可不必焦慮。只要考慮常規需求,有針對性、適當、適量的備藥即可,還可以翻一翻家里有沒有剩余的藥,以免買多了造成浪費。
假如不幸“陽”了,也不必過度焦慮。如果高燒不退,去附近的醫院就診也都能獲取藥物。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網上漫天飛舞的藥方、藥單,吃什么藥、怎么吃要十分注意,不能“病急亂投醫”,退燒藥、感冒藥一起上,特別要警惕重復用藥、超劑量或超次數使用藥物。
省內多家醫院已開通網絡問診、配藥
三
買藥難折射出群眾的焦慮和無助。現在手機屏背后的每一個買藥人都很不容易,如何解決“買藥難”已經成為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民生必答題。
筆者認為,只有從痛點難點堵點入手,一個一個環節地破解,才能讓“買藥難”切實得到解決,讓老百姓手中有藥、心中不慌。
在供給側,關鍵是要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現在的制藥廠雖然已經開足馬力生產,但也面臨短時需求一旦過去,貨可能砸在手里的風險。加之有的藥廠員工陸續新冠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有關部門應正視這些問題,消除制藥企業的顧慮,有序組織藥品生產,讓這批“戰略物資”快快進入市場。
在需求端,關鍵是要解決囤積造成的資源錯配。其實,要消除“囤貨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們看到貨源的充足。針對群眾的焦慮不安,政府主管部門可以承諾發熱門診一定備有退燒藥,確保真正的患者有藥治療,借此減少不必要的恐慌性囤貨。藥物到底有多少儲備,能滿足多少人的需求,有關部門必須心中有數,更要公開透明地實時發布,這才能讓老百姓心里有個底。
對于政府來說,關鍵是要兜牢民生之底,決不能讓重癥患者和脆弱人群求醫無門、缺醫少藥。近期,各地推出“互聯網醫院”“發熱診療站”等做法,獲得了群眾的廣泛點贊,值得推廣借鑒。從各地發布的信息來看,很多地方政府發放藥品也已經進入日程安排。當然,對于平臺渠道上一些商家的惡意囤貨、虛假宣傳、假冒偽劣要嚴厲打擊,讓老百姓從權威渠道買到安心藥、放心藥。
近日,杭州蕭山區新塘街道南江公園內,由閑置核酸采樣小屋升級的“健康診療站”正式啟用,市民可咨詢、配藥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抱怨無濟于事,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共渡難關,這是三年疫情反復證明的道理。筆者注意到,多個地方最近發出了“鄰里互助 余藥共享”倡議。比如臺州發起志愿服務行動倡議,倡導把多余的感冒、退燒等防疫物資共享給真正需要的人,避免長期不用造成過期浪費和疊加用藥風險,鼓勵在微信群、網格群等遇到高齡老人、孕婦、兒童等特殊群體感染急需抗原試劑、退燒藥等求助信息時,在滿足自身用藥需求前提下,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有限的藥品資源發揮最大作用。這不失為一個文明社會的暖心之舉,更是務實之策,體現了從最小單元、最基本的行動做起,緩解“買藥難”的現實問題。
有人說,健康的心情也是一味良藥。如果因為當前“買藥難”過度焦慮甚至得上“幻陽癥”,恐怕不利于個人抵抗疫情。應該看到,藥廠的生產線已經加速啟動,供需的底數已經逐步摸清,便民服務的渠道也正在搭建,相信“買藥難”的問題將很快得到解決。
來源:浙江宣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