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是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這一天夜最長、晝最短,也被稱為日南至、冬節、亞歲等。
英國詩人雪萊有句著名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個意思,咱們的老祖宗早在《漢書》中就表達過了:“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中國古人認為,冬至是陽氣漸強的起點,是新年、歲首,因此在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相傳過冬至的習俗自漢代起源,盛行于唐宋,一直延續至今。古時這一天,朝廷放假、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以美食饋贈。
到了今天,人們怎么過冬至,各地又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冬日里的西湖
一
中國人過節,最鮮明的特點,大多體現在吃上,冬至這天也不例外。
在浙江,冬至要吃年糕,寓意著“年年高”。講究一點的“老杭州”,這一天要吃三頓年糕,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寧波人喜愛“大頭菜烤年糕”,冬至前一天,家家烤大頭菜,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冬至日一早全家人一起吃大頭菜烤年糕,成了頗具寧波風味的冬至習俗。
浙南地區素有吃“冬至圓”的習俗,流傳著“家家搗米做米團,定是明日冬至節”的說法。“冬至圓”也分甜、咸口,除了芝麻、花生餡的甜圓,還有包著豬肉、冬筍、香菇等食材的咸圓。但無論甜與咸,熱騰騰的冬至圓,都象征著一家人團圓、美滿、幸福的熱切期盼。
冬至圓
除此之外,紹興人要吃餛飩、嘉興人要吃“桂圓燒蛋”,還有不少地方,要在冬至這天曬臘肉、醬鴨、香腸等醬貨,做冬腌菜、曬冬至蘿卜等等。
冬至也是“數九寒天”的起始,代表著接下來,將迎來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光。因此冬至這天的食物,有不少是圍繞著驅寒衍生而出的。
比如在喜歡面食的北方,餃子必定是冬至的“標配”。相傳,東漢“醫圣”張仲景曾將胡椒、羊肉等驅寒的食材用面皮包住,做成“祛寒嬌耳湯”為百姓醫治凍瘡。為了紀念他的醫者仁心,北方素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在祖國的西南地區,流傳著冬至喝羊肉湯的風俗,用以驅寒保暖,以保一年健康無恙。
所謂“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冬至日還有喝冬釀酒,吃麻糍、冬至面、糯米飯等習俗。當然,無論餐桌上擺的是什么,在這一天家人齊聚、燈火可親、親情融融,平凡的溫情就是冬至夜的基調。
糯米麻糍
二
除了飲食的講究,要說冬至的正事,還是祭天與祭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冬至祭天,自古以來就作為國家大禮而被歷代帝王所遵循。春秋時期《公羊傳》曾有記載:“天子祭天,諸侯祭土。”公元前112年,漢武帝開啟皇帝冬至祭天儀式。唐宋時期,祭天大典也于冬至日舉行。到了明清時期,歷代皇帝都要去天壇祭天。歷代帝王通過隆重莊嚴的冬至祭天儀式,祈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而在民間,祭天與祭祖同樣是百姓的一件大事。
在浙江,最具代表性的要數臺州三門縣的“三門祭冬”。祭冬儀式講究先祭天、后拜祖,隨著一聲高亢的喊聲,鳴炮、擊鼓、奏樂、整冠束帶、撩衣進步、三叩三進香等儀程一一舉行,而家廟內八仙大桌上,則早已備好豐盛的祭品。這莊重肅穆的儀式,700多年來從沒中斷過。
三門一帶海陸共生,百姓耕海牧漁聚居,敬畏自然、崇尚祖德,一直是當地凝聚人心的情感紐帶。每到冬至,三門縣附近20多個村的楊氏族人不管多忙,一定會放下手中的活計,從四面八方趕回亭旁鎮楊家村。曾有年輕人不遠萬里從國外飛回來,只為準點參加那場從凌晨4時40分開始的祭冬儀式。
2014年12月,“三門祭冬”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三門祭冬儀式
除了“三門祭冬”,蘭溪南陽趙氏合族大祭、杭州西溪洪氏冬至祭祖等也常見諸報端,許多普通人家也要一家人一起吃冬至夜飯。
拜天祭祖、上墳培土、緬懷先人,無論是大姓氏族還是尋常人家,“做冬至”都是人們闔家團圓、追思故人的重要方式。
三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大詩人蘇軾曾在冬至這天獨自出游,盼望著天氣回暖、泉水流動,待到來年再賞滿園牡丹。唐朝詩人白居易也在冬至這天,將思鄉之愁和懷親之想訴至筆端,寫下“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千年前的古人和千年后的我們,共同感慨于節氣與歲月的變遷,頗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感。
翻開歷史的卷軸,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悠久農耕文化的代表,自西周時,民間就有了“兩至”“兩分”概念,到西漢《淮南子》則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
古人順應農時,觀察天象,通過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來理解農業生產并確定耕作原則,形成了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取之有道的農耕文明理念,是中國智慧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二十四節氣因此也被稱作“中國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臺州市三門縣“三門祭冬”、衢州市柯城區“九華立春祭”、麗水市遂昌縣“班春勸農”、杭州市拱墅區“半山立夏節”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冬至景象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首流傳至今的二十四節氣歌,唱出的是華夏大地共同的記憶。
隨著時代發展,二十四節氣的內涵不斷得到延伸。今天,除了對農業活動具有參考意義之外,二十四節氣還被更廣泛地融入到飲食、養生、醫療、特色旅游等領域。
許多人或許還記憶猶新,北京冬奧會開啟于立春之日,開幕式也以二十四節氣為序曲,從“雨水”一路倒數至“立春”,同時也將二十四節氣推向世界。
冬至已至。今天,你怎么過冬至?
來源:浙江宣傳
關鍵詞: 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