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桐江尋隱》 喜獲:“2022浙江省鄉村民宿伴手禮大賽杭州賽區 ” 匠心獎
“韻味杭州 游禮相伴”2022杭州市伴手禮創意設計大賽 ”銀獎
桐廬,位于杭州錢塘江上游,富春江如碧帶,穿城蜿蜒而過 。
黃帝時期有老人于東山桐樹下結廬而居治病救人,人稱桐君老人,此地乃得名桐廬。東漢嚴光字子陵,少有高名,與光武帝劉秀同窗好友;但隱姓埋名,退居于富春山;不慕富貴不圖名利深受后世稱譽。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有云:“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贊語。由此,桐廬亦被稱為東亞隱逸文化發源地。
桐廬剪紙是國家級非遺,源于桐廬民間藝人用剪刀或刻刀在報紅紙、毛邊紙、蠟光紙、宣紙上剪出或刻出各種花卉、瓜果、人物、動物、景觀等圖案,用于各種節慶祝福、紅白喜事等民俗的傳統民間美術,集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生動顯示出民俗人文、藝術審美價值,是江南民俗剪紙的杰出典范之一,亦是我國民俗剪紙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員。
據明代《武林梵志》載,早在五代時期桐廬民俗盛行剪紙。清乾隆年間《桐廬縣志》載“嫁娶之日行親迎禮用新轎花燈鼓吹前號”、“競以紙糊各種龍燈及竹馬極工巧”、“冬至縞紙衣展先墓曰送寒衣”,這些民俗活動中都有剪紙的應用。此外還有家家戶戶剪窗花、貼門神的民俗記載。據考證,桐廬深澳、荻浦等地古建筑上窗花、門板、牛腿木雕,均為剪紙模板上雕刻而成,至今尚有許多木雕師傅擅長剪紙。
當代以胡家芝為代表的桐廬剪紙藝人不斷地探索當地傳統剪紙藝術的規律,使原生態的民俗剪紙得以很好保存。 近年來剪紙以民俗剪紙為多,藝人們以精湛的剪法剪出各式團花,構圖精美,粗細結合,體現出桐廬剪紙“厚中見秀、玲瓏剔透、質樸典雅、含蓄華麗”的特色。剪出的窗花、燈花、喜花體現了江南的民眾生活,生動又樸素。
多年來,本邑文化部門注重保護和傳播剪紙文化,于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近年來整理出版剪紙作品集12冊;建成了桐廬剪紙藝術館、女兒村剪紙館、胡家芝剪紙館等 。 這些場館離深渡都不遠,深渡在日常工作,在學習中既傳承又創新,堅持向外界傳播本地非遺剪紙文化,經常會和大家從最簡單的剪“喜”字開始吸引注意力,剪、刻,雙刀齊下,更有各種生肖,風景類作品讓來者欲罷不能,直到完成作品。
今年花費幾個月的時間精雕細剪,在剪紙工藝的基礎上不斷設計新的表現形態,再三易稿,終于把清代劉嗣綰所詩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結合桐廬隱士高名的歷史,濃縮于《桐江尋隱》中,燈光柔和,清淡高雅一如隱者其境。
(來源:桐廬縣融媒體中心 )
關鍵詞: 桐江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