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追了六季《奇葩說》,每一期最能打動我的就是連連炸出來的金句,每一句都能打動人心。
(資料圖片)
比如:
一個人值不值錢,就看他的原則值不值錢。
成長就是你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匹欲望的野馬。你可以去放養它,也可以去圈養它馴養它。但是不要假裝它不存在,排斥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由地,驕傲地活得生機勃勃。
長大就是一個掃興的過程。
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但你不能一天讀成林徽因。
......
一句簡單的話可能就會影響你的人生,希望以下幾句話能與你共勉。
手段不夠硬,身段就要軟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成功的三要素:一是堅持,二是不要臉,三是堅持不要臉。
所謂身段軟,就是要足夠的“臉皮厚”。
做人臉皮太薄,其實是會讓人吃虧的。
前兩天與朋友小牧聚餐,菜剛上桌沒一會兒,小牧突然跟我來一句:“我又辭職了。”
在我的記憶中,這已經是她第三次辭職了。
問她原因,小牧告訴我,還不是和上次一樣:“和領導爭吵了,面子拿不下來,所以我辭職了。”
小牧臉皮薄在我們同學圈子里面是出了名的,甚至因為改不掉的毛病,愣是和相戀了4年的男友冷戰了1個月,到最后還是分數了。
我們都為她可惜。
這一次辭職,跟她的性格有分不開的原因。
有時候做人真的沒必要那么較真,該軟的時候軟一點,其實沒什么大不了,面子并不能拿來當飯吃。
被史學家評為“外儒內圣”的曾國藩,一直以其包容,低調的風格成為待人處事的典范教材,但他在30歲之前,其實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刺頭”。
他憤世嫉俗又風格強硬,剛開始帶兵辦團練時,因為看不慣湖南官場的老舊官僚作風,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得罪了所有同僚,與綠營軍更是矛盾重重,甚至發生火并。
軍事上有太平天國之困,官場上又處處被排擠,正在最艱難的時刻,他父親又離世,曾國藩必須回家給父親守孝,回想起這幾年的遭遇,他心灰意冷,覺得自己非常委屈。
明明不遺余力,卻偏事事掣肘,明明一腔熱血,卻偏處處碰壁。
而改變他后半生的,是他讀懂了《道德經》里的一句話: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一個人想要做出成績,只靠單打獨斗是不夠的,必須要放低身段,才能獲得他人的助力以成就自己的抱負。
這不是厚黑,也不是認慫,放低身段,只是為了更好地達到目的。
正是想通了這一點,曾國藩復出后,才一改過去的鋒芒畢露風,努力包容之前自己看不慣的官場寄生蟲,設身處地體諒他們的難處。
有沖突時,也會竟可能的包容。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眾多同僚的支持,從一個可有可無的中級官吏,一躍成為史學家口中的“半個圣人”。
作家黃佟佟評價知名節目主持人馬東:“他是一個身段柔軟的人,在任何一個容器里,都可以盛滿這個容器。”
人對自己最好的認知就是先把自己放沒有,攜帶著巨型的自我不利于前行,走路都難,何況轉身。
一次一次把自我放下,這才能短衣服小打扮,身輕如燕,挪騰自如,到達自由境界,這是一種代價更小、成本更低的方式。
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
在很多人的眼中,不合群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為他們孤僻,常常獨來獨往,不喜歡和人交流。
其實你要知道,人雖然是群居動物,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也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會存在差異。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合群的人往往人緣好,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能力的大小。
而不合群的人,有嚴重的社會病,也就是說他們在交際的過程中,不善溝通,喜歡特立獨行。而一個合群的人,看上去跟誰都聊得來,有好的人緣。
但其實,做人不要存在這種觀念,有的人不合群,可能是將時間花費在提升自己的身上。
曾在書中看過一句話,“獨處是你最好的增值期”,看似不合群的人,往往具備很大的潛能。
在心理學上,不合群的人雖然缺乏社交,但是他能放在提升自己能力的上面,對于將來自己的成長,也有很大的益處。
人生的路總要自己一個人走,即便你加入了“很多群”,巴結了很多人,別人都是“看客”,大部分的人不會為你引路,更不會拉你一把。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那些不合群的人,他們早早就學會了在“雨中奔跑”,也許是遭遇了一場雷雨,也許是遭遇了一場淚雨。”
但是如果你跑過了“大雨”,總會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屋檐,也會等來雨過天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