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戰爭開始
(相關資料圖)
1812年6月18日,參議院跟隨眾議院投票決定對英國宣戰的第二天,詹姆斯·麥迪遜總統簽署了對英宣戰宣言。
詹姆斯·麥迪遜
自此,1812年戰爭(又名第二次獨立戰爭、英美戰爭)開始了。
英美戰爭
由于當時英國對法國的經濟封鎖,美國海員被迫加入英國皇家海軍,以及英國對五大湖邊境印第安部落的支持等原因,美國宣戰,但許多少數派表示反對。
國會中一個被稱為“戰爭鷹派”的派別多年來一直主張與英國開戰,并毫不掩飾他們對入侵加拿大以得到大量領土的欲望。
在麥迪遜總統宣布戰爭狀態生效的幾個月后,美國軍隊對加拿大發動了三次入侵,但都以失敗告終。
1814年,隨著拿破侖·波拿巴的法國帝國崩潰,英國得以為美國戰爭分配更多的軍事資源,華盛頓特區于8月落入英國之手。
英軍攻占華盛頓
在華盛頓,英國軍隊燒毀了白宮、國會大廈和其他建筑,以報復美國士兵早些時候在加拿大燒毀政府大樓。
火燒白宮
9月,托馬斯·麥克唐納率領的美國海軍在尚普蘭湖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爭的形勢發生了轉變。
尚普蘭湖戰役
入侵的英國軍隊被迫撤回加拿大。美國在尚普蘭湖的勝利促使美英在比利時的和平談判。
1814年12月24日,《根特條約》簽署,正式結束了1812年的戰爭。
根據協議的條款,所有被征服的領土都要歸還,并將成立一個委員會來確定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
正在進攻墨西哥灣沿岸的英國軍隊沒有及時得到條約的通知,1815年1月8日,安德魯·杰克遜率領的美國軍隊在新奧爾良戰役中取得了美國戰爭中最偉大的勝利。
美國公眾幾乎在同一時間聽說了杰克遜的勝利和《根特條約》,這極大鼓舞了他們的士氣。
拿破侖在滑鐵盧戰敗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拿破侖·波拿巴敗于威靈頓公爵之手,歐洲拿破侖時代結束。
出生在科西嘉島的拿破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之一,18世紀90年代末在法國革命軍中迅速崛起。
到1799年,法國與歐洲大部分國家開戰,拿破侖從埃及戰役中回國,接管了法國政府的大權,使他的國家免于崩潰。
在1800年2月成為第一執政官后,他重新組織軍隊,打敗了奧地利。
1802年,他制定了法國新法律體系《拿破侖法典》,并于1804年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為法國皇帝。
到1807年,拿破侖控制的帝國北起易北河,南至意大利,從比利牛斯山脈一直延伸到達爾馬提亞海岸。
從1812年開始,拿破侖開始遭遇他軍事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他的大軍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戰爭中損失慘重。
在半島戰爭中把西班牙輸給威靈頓公爵,并在1814年對盟軍的戰爭全面失敗。
他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1815年初逃到法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
當盟軍在法國邊境集結時,他組建了一支新的大軍,進軍比利時。他打算在聯軍發動聯合進攻之前把他們一個個擊潰。
1815年6月16日,他在里尼擊敗了格布哈德·列伯萊希特·馮·布呂歇爾率領的普魯士軍隊,并派出三萬三千人,約占他總兵力的三分之一,追擊撤退的普魯士軍隊。
格布哈德·列伯萊希特·馮·布呂歇爾
6月18日,拿破侖率領他剩下的72000人的軍隊與威靈頓公爵的68000人的盟軍作戰,后者在布魯塞爾以南12英里的滑鐵盧村附近占據了一個堅固的陣地。
拿破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為了讓地面干燥,他一直等到中午才下令進攻。
戰斗的拖延使布呂歇爾的部隊有時間向滑鐵盧進軍,并在傍晚時分加入戰斗。布呂歇爾的部隊已經避開了追擊者。
在多次進攻中,拿破侖未能攻破盟軍的中心地帶。與此同時,普魯士人逐漸到來,向拿破侖的東側施加壓力。
下午6點,米歇爾·奈元帥率領的法軍成功占領了盟軍中心的一所農舍,并開始用大炮大量殺傷威靈頓的軍隊。
然而,拿破侖全神貫注于三萬普魯士人對他側翼的進攻,直到晚上7點以后才釋放部隊支援內伊的進攻。
此時,威靈頓已經重新組織了防御,法軍的進攻被擊退。15分鐘后,協約國軍隊發動了全面進攻,普魯士軍隊從東部進攻,使法軍陷入恐慌,然后無序撤退。
普魯士人追擊法軍的殘部,拿破侖離開了戰場。滑鐵盧戰役中,法軍傷亡25000人,被俘9000人,而盟軍損失約23000人。
拿破侖回到巴黎,并于6月22日讓位給他的兒子。他決定在反革命力量集結起來反對他之前離開法國,并于7月15日在羅什福爾港向英國投降。
他希望去美國旅行,但英國人卻把他送到了圣赫勒拿島,一個遠離非洲海岸的大西洋上的偏遠島嶼。拿破侖表示抗議,但別無選擇,只能接受流放。
他帶著一群追隨者在圣赫勒拿平靜地生活了六年。1821年5月,他去世了,去世時只有51歲。
1840年,他的遺體被運回巴黎,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拿破侖的遺體經過凱旋門運到榮軍院的圓頂下。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面
1940年6月18日,貝尼托·墨索里尼與他的外交部長齊亞諾伯爵抵達慕尼黑,與希特勒討論下一步計劃,但結果卻不令他滿意。
意大利很晚才加入對抗協約國的戰爭,此后表現不佳。
墨索里尼為此感到尷尬,他與希特勒會面,決心說服他利用德國在法國的優勢,讓法國完全投降,并占領法國南部地區。
這位意大利獨裁者顯然想以最小風險獲得回報的方式“分一杯羹”。但希特勒也沒有冒險的心情,他決心對法國提出相當溫和的和平條件。
他需要確保法國艦隊保持中立,確保北非或倫敦不成立流亡政府以進一步發動戰爭。
他還拒絕了墨索里尼的要求,即讓意大利軍隊占領羅納河谷并且解除科西嘉島、突尼斯和吉布提(與意大利占領的埃塞俄比亞相鄰)的武裝。
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墨索里尼離開會議時感到沮喪和“非常尷尬”,覺得“自己的角色是次要的”。齊亞諾還記錄了對希特勒的敬意:“今天,在如此的勝利之后,他說話時還能如此含蓄和敏銳,真的令人吃驚。”
6月18日還發生了什么?
1858年6月18日,清朝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中美天津條約》(原稱《中美和好條約》)。
1942年6月18日,美國展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出訪臺灣,與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發表聯合公報重申落實《中美共同防御條約》,為第一位也是唯一于任內訪問臺灣與訪問中華民國的美國總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