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成龍大哥一襲唐裝站在了奧斯卡的領獎舞臺上,而這一年他已經62歲了,這個在電影行業干了五十六年,拍了超過兩百部電影,摔斷了不知道多少根骨頭的拼命三郎,終于獲得了屬于自己也屬于國人的殊榮“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縱觀整個華人影視圈,他是第一人放眼整個亞洲,他是繼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之后的第二個,同時他也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沒有誰知道,這個終身成就獎是成龍用自己的命換來的。
83年拍攝A計劃時他頸骨重傷,鼻骨當場被撞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5年拍攝《警察故事》時他脊椎骨和骨盆被撞到移位;
02年拍攝《飛龍再生》時他眼部受傷,當場血流滿面;
05年拍攝《寶貝計劃》時他不慎從15米高的大樹掉落,頭部撞擊水泥地面,左臂及左腿均粉碎性骨折,類似這樣的受傷數不勝數;
與其說他是在拍電影,倒不如說他是在拼命,拼到直接被保險公司拉進黑名單,就這樣各種近乎瘋狂的冒險,各種接近變態的偏執,還有各種險些傷及性命的付出,才讓他換回了電影界至高無上的榮譽---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如果說李小龍是讓中國功夫走出國門的人,那么成龍就是那個讓中國功夫享譽全世界的人,是的,成龍的動作片徹底刷新了老外對中國功夫的刻板印象,原來中國功夫還能這么搞笑、這么詼諧,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喜歡拿成龍和李連杰作比較,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功夫巨星,而且都闖蕩好萊塢多年,所以一直就成龍和李連杰誰的地位更高的問題爭執不休,尤其是在成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之后。
我們都知道“大哥”和“杰哥”兩人在華語影壇齊名,并稱功夫之王,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成龍憑借打手般的動作特點,再加上卓別林式的動作喜劇特色,成為了功夫片歷史上繼李小龍之后最偉大的功夫巨星,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另一位功夫巨星李連杰憑借《少林寺》橫空出世,自此在功夫電影的江湖中形成了成龍和李連杰在世界范圍內雙雄爭霸的局面。
可成龍的電影代表的是功夫喜劇的文化風格,落點在喜字,屬于娛樂文化的范疇,而李連杰的電影則代表的是武術武俠的文化風格,落點在俠字,也就是說成龍的表演風格除了中國傳統功夫之外,還有卓別林等默片大師的加持,所以他的風格更容易被好萊塢所接受,這也使得成龍最終成為了混跡好萊塢最成功的華語電影明星,也是華語電影人中唯一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雖然李連杰未能達到成功的高度,但我們不可否認李連杰的影片卻影響了電影歷史的進程,《少林寺》開啟現代功夫片的先河,《黃飛鴻》引領新武俠風,《精武英雄》是公認的功夫片巔峰,而《英雄》則開辟出了華語大片的時代。那么問題來了,奧斯卡小金人到底是什么東西?為什么中國電影很難在奧斯卡上獲獎?
上個世紀80年,代成龍、李連杰、周潤發等人先后進軍好萊塢,和最終在好萊塢站穩腳跟并贏得尊重的只有成龍一人,雖然李連杰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他最終未能達到成功的高度,華語影壇中唯一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就是對成龍整個電影生涯最好的肯定,可奧斯卡真的有傳說中的那么牛逼那么公平嗎?
我們的軍事大片《戰狼二》、《紅海行動》,人性電影《我不是藥神》等為什么就入不了美國人的法眼呢?很多人都說國產電影之所以很難在奧斯卡上獲獎,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國人拍攝的電影敘事比較委婉、比較內涵,再者就是國人跟老外的審美、表達方式、文化底蘊等是不同的,而奧斯卡評定一部影片是否能獲獎,會通過所謂的“二級金字塔”的形式去評判,和我們國內的導演更多的是去迎合觀眾的口味或者去追求更高的票房,對于藝術的表達可能不是那么的強烈,也就是我們說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但藝術家是有國界的。
奧斯卡作為美國電影界的最高盛世,之所以每年都弄得大張旗鼓全世界矚目,最重要的還在于美國人雄厚資金所操縱的成功市場營銷,以及多年口碑電影所積累下來的品牌力量,但是藝術永遠脫離不了ZZ,尤其近幾年最為明顯。
2016年奧斯卡最佳電影《聚焦》講述的是反宗教勢力濫用職權;
2017年的《月光男孩》講述的是黑人歧視以及性向歧視等問題;
2018年為了穩定輿論,奧斯卡則致敬自己,把最佳獎項給了好萊塢愛情科幻片《水形物語》。
金星的言論雖然滿滿的糟粕,但是有一句話說的還是在理的,那就是“奧斯卡只是美國人自己的游戲,甚至,奧斯卡連國際性的電影節都算不上”。
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探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