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電視劇《三體》后,再抬頭仰望時,會感覺這片繁星閃爍的夜空已經不一樣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久前,一位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了這句浪漫與感慨并存的評價。
今年開年,中國科幻就帶來了驚喜。除了電影《流浪地球2》霸屏影院,讓科幻迷期待已久的電視劇《三體》也是開播即成爆款。劇版《三體》在國內收獲大流量的同時,在海外也刮起了“收視小風暴”——其線上播放已覆蓋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在海外影視平臺上觀看人數超400萬。
電視劇《三體》劇照 圖源:豆瓣電影
可以說,劇版《三體》迅速攀升的熱度的確帶來了驚喜,但也在意料之中。因為自小說《三體》三部曲2006年漸次面世以來,一場中國科幻閱讀浪潮就已經開始。
當欣喜于“華流”出海有了新成色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思考:《三體》憑什么俘獲了眾多國內外粉絲的心?下一部《三體》何時面世?
一
長期以來,科幻文學在中國文學版圖中,一直作為一種邊緣化的類型而存在,實現“走出去”更成了棘手之難。但小說《三體》的表現堪稱“黑馬”。
2015年,《三體》第一部之《地球往事》獲得有“科幻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2019年,《三體》風靡日本,第一部上市后隨即被搶購一空,出版社不得不在一周內加印10次……
《三體》能讓全世界很多科幻迷青睞有加,靠的還是實打實的內容。有人曾這樣評價它:以“奇”制勝,“后勁”很大。
《三體》之奇,奇在有令人拍案叫絕的科幻設定。 要知道,即使在西方科幻的“黃金時代”,一部“硬科幻”能展現一個或者幾個精彩的科幻設定,就算得上是成功了。書中有很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科幻設定,多到讓讀者應接不暇:
鎖死地球科技的智子、幽靈倒計時、“宇宙閃爍”、3000萬人組成的“人列計算機”、能“脫水”的三體人……讀者在閱讀中始終伴隨著強烈的“燒腦感”。甚至有網友認為,小說中各種“驚為天人”的科幻設定,很多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獨立寫一篇小說。
《三體》之奇,也奇在對廣闊宇宙的瑰麗想象。 一個民族有仰望星空的人才有希望。科幻文學將我們的視線引向浩瀚無垠的星空,不斷擴展著想象力的邊界。
作者劉慈欣的想象力充沛,卻又精細無比。比如“降維打擊”,書中太陽系最終毀滅,是因為被歌者文明用一片“二向箔”降到二維,成為一個平面。二維化的太陽系幾乎完美地重疊在一起,仿佛變成梵高筆下的《星空》。
《三體》之奇,還奇在對時空盡頭的哲思。 小說中不僅提出了“黑暗森林”假說、“宇宙社會學”等理論,還展現了人類共同對抗三體文明、在應對大危機時不同角色所展現的不同抉擇,這都幫助讀者拓展了思考空間。
奇特、奇美、奇思,加上字里行間諸多懸念推動故事發展,這樣的《三體》怎能不讓人著迷?
圖源:視覺中國
二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科幻文學迎來大熱,可以說中國科幻題材作品迎來了高光時刻,它走進了大眾視野,也走向了一個更廣闊宏大的世界。
不過, 當我們提及中國科幻文學繞不開《三體》時, 也意味著,真正能夠被稱為“現象級”的,似乎只有劉慈欣和他的《三體》《流浪地球》等。
據《中國科幻10年行業報告》,2022年科幻小說中有近70%的銷量來自《三體》系列。 有心人難免發問: 其他科幻作家去哪了?其他硬核科幻小說在哪里?
事實上,相比于歐美國家的科幻文學作品,我們的科幻文學作品量還不夠多、質還不夠硬。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科幻文化的土壤還不夠厚。科幻文學起源于西方,從1818年第一部科幻小說誕生起,西方已探索了200多年,《2001:太空漫游》《最后的問題》等作品都很經典。
作為舶來品,科幻小說在中國萌芽于晚清時期,起步不晚,但底子薄。受制于國民科學素養不高、國家科技發展水平低等,我國一直沒有形成閱讀和消費的市場。上世紀后半葉,雖有葉永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等優秀作品相繼發表,但整個領域一路走來曲曲折折,直到上世紀末,才重新燃起希望之光。
《小靈通漫游未來》
其二,在科幻文學領域,成熟的創作者還不夠多。近20年來,中國科幻小說的活躍作者,除了劉慈欣外,還有王晉康、韓松等人。但實際上,長期堅持科幻創作的作家不多,成熟的新生代作家也不多。
就傳統出版領域而言,《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拉茲提到過一個數據:美國每千萬人口中有56名科幻作家,持續堅持創作的高水平作家約有1500人,而我國每千萬人口中僅有1.5名科幻作家,其中持續創作、高水平的僅50人左右。
盡管相關數據表明,科幻網文近年來已成為網絡文學的五大類型之一,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優秀作品,但具有“硬核實力”的作品和長期從事創作的年輕作者仍然不多。
針對科幻文學海外影響力較弱的問題,還有個環節很關鍵——翻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要走出國門,打破文化的隔閡,除了本身足夠好,還要有“信雅達”的加持。
按慣例,翻譯是有相當成本的。小說《三體》是在國內大火了之后,出版社才敢全文翻譯,再推到海外。對其他大部分作品,出版社一般是先翻譯概述交給海外出版社挑選,在“中獎”后再把作品翻譯出來。囿于這一流程, 科幻 作 品的 海外傳播自然一定程度受限。
種種原因下來,都讓中國本土科幻文學發展之路走得并不輕松。
三
那么,本土科幻文學該如何“補課”,才能打破“言必稱《三體》”的局面?
先說人的環節。科幻文學作品在國內是否暢銷、“出海”是否順利,說到底靠的還是優質內容撐腰,而內容本質上要靠人來創作。能夠源源不斷出好作品,一支壯大的創作隊伍不可或缺,“難出大師大作”的難題必須解決。
針對科幻題材天然的特殊性,比如對作者科學知識儲備要求較高、對思維和創意要求更活躍等,國內高校能做的很多,比如加強學科建設、支持科幻社團發展等。
而針對目前不少作者寫科幻小說是在“為愛發電”、很難靠寫作養活自己,相關部門應該引起重視,必要時應進行一定扶持。畢竟作家真正能靠寫作養活自己、獲得尊嚴,行業才能繁榮。
再看“大圈子”,即科幻產業的整體狀況。創作是樹根,產業是樹冠,科幻文學和產業相輔相成才能健康發展。游戲、影視、動漫、周邊……文化產業各環節緊密協作,才能助推作品“出圈”。
可喜的是,目前有地方已出臺一批推動科幻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比如,2021年,北京成立全國首個科幻產業聯合體,推動中國科幻產業“加速跑”。
最后說崇尚科技的社會氛圍。科幻文學的發展與科技水平相關,也與人們對科技的向往相關。好作品不可能橫空面世,“氛圍感”很重要,一方面為科幻小說的創作提供更多現實基礎和題材,另一方面也將培育更多科幻熱愛者。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幻作家往往都出自當時的科學中心國家,比如19世紀法國的凡爾納、20世紀前后英國的喬治·威爾斯等。中國也是在新世紀以來,國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極大提升,才出現了《三體》這樣的大IP。
我們的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所以,我們也不必焦慮,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下一部類似《三體》的作品,遲早會出現。 永遠不必懷疑中國人對星辰大海的想象、 對浪漫的追求,正如業內人士所說:“如果科幻的黃金時代可以再度降臨,它很可能出現在中國。”
來源: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