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影壇著實熱鬧。從香港打到好萊塢的楊紫瓊,成為首位奧斯卡華裔影后;成龍、梁朝偉、劉德華、張學友、張家輝在影展同框合影,影迷紛紛感嘆“爺青回”,而這個影展,就是剛剛落下帷幕的第27屆香港國際影視展。
香港國際影視展是亞洲最大的跨媒體、跨業界的影視娛樂交易博覽會。通俗地說,只要你的影視作品質量夠“硬核”,在這個展會上就既能交到新朋友,也能做成大買賣。
過去3年,香港國際影視展因疫情“移師”線上,而今年展會回歸線下舉辦,吸引了超過330家內地展商參與,這個破紀錄的數量,足證國際影視交流“渴展會久矣”。
(資料圖)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這個舉足輕重的電影交易市場,作為中國影視最為活躍板塊之一的浙江,帶去了什么作品?浙江影視從出海到乘風破浪,還有多遠的距離?
香港國際影視展浙江展區
一
先來說說,香港國際影視展回歸線下后,這個場子究竟有多熱?
放眼全球,來自美、日、韓等30個國家及地區逾700家展商都來了,世界著名制片人、發行商、投資者及業界代表也都來刷了刷臉。超過330家內地企業組團參展,《流浪地球2》《滿江紅》《人世間》《三體》等內地爆款影視劇集體亮相。
把視線投回浙江,60余家影視文化企業帶著優質項目組團參展,省政府新聞辦、省廣播電視局、省電影局還聯合舉行了“影向未來”浙江影視國際推介會。在兼具江南韻味與數字化設計的浙江展區,《去有風的地方》《良渚尋夢夜》等一批優秀劇目以及云交易平臺亮相,浙產電影《尋秦記》《藝術學院》,浙產劇《富春山居》《泳往直前》等進行了項目發布。這些已播或待播的影視劇,讓海內外觀眾零距離感受了一把何為“詩畫江南、活力浙江”。
“影向未來”浙江影視國際推介會
或許有人會問,影視劇的“浙江制造”們跨越一千多公里到香港布展、參展,意義何在?
一方面,是浙產影視有搭臺唱戲的底氣。這幾年浙產影視持續發力,拿精品創作來說,《送你一朵小紅花》《外交風云》《獨行月球》等叫好又叫座;拿影視業主體來說,浙江有近4000家影視制作機構,其中影視文化上市企業有26家,影視基地數量和規模位居全國第一。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片子、再強的企業也需要登臺吆喝,而本次組團赴香港參展就是為了“政府搭舞臺,企業好唱戲”。
另一方面,是浙江影視有借船出海的剛需。往大了說,影視作品作為世界通用的藝術語言,被稱為“鐵盒子里的外交大使”,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形式之一;往小了說,影視作品“走出去”對一個地方搞好對外宣傳推介而言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如《雞毛飛上天》讓“義烏”在多國成為網絡熱搜詞,再如在國內熱播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將被翻譯成六國外語向全球發行,并且在兩百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影視平臺播出,“有一種生活叫大理”的美好生活方式也將隨著這部劇傳播出去。
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城市,是中國影視“揚帆出海”的重要港口。浙江和這樣一場影視盛會雙向奔赴,就是希望在全球文化融合中,尋找到更多讓浙江出品的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機會。
香港國際影視展活動現場
二
其實,影視出海,早已不是新鮮話題。
公開報道顯示,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視劇開始以贈送、合拍等方式走出國門,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比如,86版《西游記》就曾先后出口到緬甸、越南、泰國、加納、坦桑尼亞以及尼泊爾等國家,孫悟空不只是“每個中國孩子的童年”。
進入閱屏時代,出海潮尤甚。據報道,這些年來,《延禧攻略》《瑯琊榜》等古裝劇向亞洲市場穩定輸出,多元賽道、IP出售等新打法紛紛登臺……作為全國電影前三票倉和影視劇重要出產地,位列“出海量”第一方陣的浙產影視,固然碩果累累,拿獎拿到“手軟”,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瑯琊榜》日文版海報
其一,“走到海外”離“海外出圈”,尚有距離。
整體上看,走出去的浙產影視劇數量高于質量,真正出圈的爆款還不多,有了高原,但需要更多的高峰。特別是與國內表現比,海外影響力極其有限。比如2020年海外網絡傳播力綜合指數排名第一的電影《八佰》,在海外的票房僅約98.83萬美元(約等于672萬人民幣);在IMDb的論壇上,《狂飆》的留言數只有272條,相比《權力的游戲》動輒百萬的評論量來說,頗有“水土不服”之感。
其二,從“共享”到“共情”,仍需努力。
對于影視作品來說,與海外觀眾“共享”只是第一步,如何讓人們“記得”,才是最難的。很多人都記得,“迪士尼買下了《人世間》在非中國地區播放的版權”一事上了熱搜,一家以動畫聞名的外國公司買下了中國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為什么?在筆者看來,迪士尼看中的或許就是“共情”的力量和時代的肌理,也就是《人世間》背后展現出的“生逢其時”。用細節復原出中國人半個世紀以來“吃穿用度”的《人世間》,講的并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更多地通過鮮活的人物重塑真實立體全新的中國形象。
有專家就指出,海外受眾不但想從中國文藝作品中感受飛揚的想象力、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也有體認現實、感受歷史,從各個維度觀察思考當代中國的需求。這也啟示我們,并不需要去“仰視”或者“俯視”任何人,而是需要以一種“平視”視角,心平氣和地講故事,講好時代的故事。
其三,從“借船出海”到“造船破浪”,亟待“東風”。
剛剛出征海外時,中國影視在“借船出海”背景下,往往處境被動,經典如《甄嬛傳》也被奈飛從76集剪輯至僅剩6集,韻味大減。
如今,以華策影視為代表的浙企在2005年就成立國際發行部,實施“華流出海”戰略,自己“造船”。目前海外的“華劇場”,頻道數達到50個、覆蓋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走出了一條國產影視的出海新路。
但離真正“乘風破浪”,還有不小差距。一方面,走出去的市場有局限。報告顯示,亞洲仍然是國產劇最大的出口市場,我們還未真正走向全球;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占有率依然偏低。比如在海外發行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華策影視,即使出產的《長歌行》創造了單集15萬美元的海外版權紀錄,但距離“成功駛進暴風眼”還有距離。
與“借船出海”相比,“造船出海”顯得更加自主、靈活。但無論是“哪一條腿走路”,都仍需從制度設計、平臺建設、傳播渠道等多個維度賦能升級。
三
浙江既是經濟大省、開放大省,也是文化大省。面對逐漸復蘇的全球影視市場“藍海”,組團參展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更好“出海”、開辟“新航線”?
事實上,“出海”一詞,頗具人類文明史的悠久韻味。參照歷史,不難發現“地理大發現”離不開三桅帆船,而船上揚起的征帆則是讓其乘風破浪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浙江影視出海,或許也可試試揚起三道帆。
先說揚起內容的帆。
對于影視行業來說,優質內容始終是國際傳播中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學領域有個概念叫“文化折扣”,指在國際文化貿易中,會因為其蘊含的文化因素不被其他民族的觀眾認同或理解而帶來產品價值減損的現象。
為什么過去國產影視劇出海激起的漣漪,在日韓與東南亞市場顯現得最為明顯?究其根本,還是文化同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譬如,《開端》作為定位成治愈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劇情片,在韓國的亞洲電視劇頻道AsiaN熱播;《臥虎藏龍》讓外國人感受到東方文化的神秘,海外票房高達2.1億美金。浙江影視要想順利出海,前提是做到在國際傳播和跨文化視域下講好中國故事,尋找到文化契合元素,表達全人類共同價值。
再說揚起融合的帆。
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現代社會,營銷和宣傳尤為重要。當下,“人才出海”“技術出海”“資金出海”等,都成了國產劇海外營銷傳播的重要通道。然而,還有個問題亟待引起重視。海外市場由若干民族、國家、文化組成,如何差異化、精準化傳播,中文如何轉譯為恰如其分的其他語言?比如,國產影視出海的主要目的地東南亞有11個國家、至少11種官方語言,近年影視交往日益密切的非洲,更是有54個國家、900多種語言。
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曾說,翻譯的理想境界是“信、達、雅”。因此,國產影視劇的翻譯,絕對不能“他譯”“速譯”,而是需要制片方與發行提前完成原汁原味而又精準通暢的轉譯工作。這一點,浙產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值得借鑒,為了方便外國觀眾理解,譯者用了“特異功能”“神奇的香蕉”等詞,最大限度消除了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
最后說揚起集群的帆。
出海,勢必會碰到困難、遭遇風浪,單打獨斗風險極大。浙江影視要想成功出海,還需要變單兵突進為集團作戰,把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握指成拳、聚沙成塔。
事實證明,集群出海是一條“走出去”的共贏之路。這次,浙江組團參加香港國際影視展,品牌名氣更大了,參展商選擇更多了,合作互補更強了。正如一位參展商所說,“政府組織我們組團參展,讓我們背靠大樹、手挽伙伴,我們更有底氣了,也得到了更多的合作機會。”
航母作戰、各艦種配合,關鍵在于指揮系統。政府組團參展適用于重大節展等特殊時刻,但無法及時處理影視出海在日常所遇到的各類問題。從長遠來看,浙產影視出海作戰的關鍵還在于形成常設性的“指揮系統”。在美國,有充當電影業出海“眼睛”的商務部電影分部、專門處理國際事務的電影出口協會;在法國,有高舉民間大旗但事實上由政府出資扶持的電影對外傳播協會。而在國內,影視行業亟需更多高層級、有力量的“指揮系統”。
盡管出海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這次的香港國際影視展只是掀起的第一道浪,浙江影視洶涌澎湃的出海潮,就在不遠的將來。
來源:浙江宣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