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家長來說,都希望生育一個健康聰明的小寶寶,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孩子的智力可能會有一些問題,這時候一定要有所警惕,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治療。
(資料圖片)
智力低下是兒童發育行為疾病中影響較為嚴重的一中,在醫學界,智力低下一直是醫學專家們列入研究攻克的范圍。而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智力低下,但對這種疾病的認識還是有限的,其中許多人對智力低下的表現還并不十分清楚。以下就為大家詳細解答。
智力低下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障礙,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具體的類型有以下四點:
輕度(愚笨,愚鈍)IQ為50~70
常見于學齡期,輕度患兒生活能夠自理,還能從事一般家務勞動,并且能獲得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周圍環境有良好的感知分辨能力,能恰當地與人交流,但社會適應能力低于一般人的水平,缺乏技能和創造力。
中度(癡愚)IQ為35~49
常見于幼兒或兒童,中度患兒生活能部分自理,也能做簡單的家務勞動,具有初步的衛生和安全常識,但閱讀和計算能力較差,分辨周圍環境的能力較差,可以簡單地與人交流,但適應行為不完全。
重度(癡呆)IQ為20~34
嬰兒期多見,社會適應行動能力較差,即使經過訓練,生活能力也很難實現自理,仍然需要他人的照顧,運動、語言發育差,溝通能力差。
極重度(白癡)IQ為20~34
半歲即可發現,表現面容呆滯,運動感覺功能極差,比如說即使通過訓練,也只有下肢、手及頜的運動方面有所反應,適應行為極差,終生生活必須需全部由他人照料。
小兒智力低下的表現
嬰兒期(0~1歲):
主要表現為嗜睡或少睡,喂養困難,對周圍事物反應較差,逗弄無反應,多哭或不哭,眼睛不會注視物體,俯臥抬頭,翻身,手指抓握,坐,爬,站,走,說話和反應能力完全落后。
幼兒期(1~3歲):
表現為不會說話、說話晚、說話不清,常流口水,理解不了簡單的指令,大小便不能控制,常傻笑或表情呆滯、反應遲鈍,3歲以前是治療智力低下的最佳治療。
學齡前期(3~6歲):
表現出不能表達出完整的句子,沒有目的性的發音,學習困難,記憶力差,不會識字,沒有思考,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沖動多動,沒有目的性,生活中反應遲鈍,對事物的反應能力差,甚至沒有反應。
學齡期(6~12歲):
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跟不上學習進度,無法正常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社會,不與陌生人接近,記不住人和事,生活自理差,此時大腦發育已接近成人,相比不易治愈。
寶寶智力低下如何治療?
智力低下的治療主要是康復訓練,有專門從事康復的醫生會幫助孩子進行訓練,輕度精神發育遲緩,大部分可以逐漸恢復正常,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樣學習。如果是嚴重的智力低下,雖然也在進步,訓練一下可能會改善,但很難完全正常。
對于智力低下的治療藥物,如碘缺乏區,由于低碘引起的造成克汀病,藥物就要補充正常碘。如果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引起的的智力低下,需補充甲狀腺素。癲癇引起的,就要積極控制癲癇。遺傳疾病通常沒有什么好辦法,在圍產期,就要積極防止這些孩子的遺傳病,要做好遺傳咨詢,產前檢查,產后應認真按照醫生的囑咐,做篩查遺傳代謝性疾病。有遺傳代謝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癥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確實是遺傳性疾病的結果,主要還是要通過訓練和干預治療,兒童在經過訓練后會有所進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