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
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傳統舞蹈,是當地人民的自發創造。這種舞蹈風格獨特,通過舞蹈動作和音樂反映出當地人民的思想感情。后牛坊村的鈸鼓原名為“圣會、童鈸”,百姓俗稱“鼓社”,屬于鈸中的“文鈸”。據說鈸鼓是清朝乾隆年間逃到山西洪洞縣后牛坊的一位老人教給當地村民的。
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表演形式
“花鈸鼓”表演以鼓、鈸為主要伴奏樂器。在表演過程中,八個成年人敲擊一個直徑為73厘米,高度為36厘米的大鼓。由8-12歲的男孩和女孩12人組成,邊跳邊擊打直徑17厘米的鈸。有“長線鼓”、“老八鼓”、“長線鼓”、“上、下”、“三鈸自鼓”等十多種鼓譜,每套鼓譜都與“長線鼓”系列。音樂節奏有兩拍、三拍、四拍、五拍等。鼓樂的節奏有彈跳、跳躍、旋轉、上鈸、投腿鈸等舞步,表演者可多達數百人。1957年3月參加第二屆全國民族音樂舞蹈表演獲獎。《花莊大鼓》具有較高的民間花卉藝術和民間文化保護價值,可為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研究提供相關資料。
關鍵詞: 昌平后牛坊村花鈸大鼓表演形式 昌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