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么叫老人節,有何來歷,除了登高還有哪些習俗
文/成長新視點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菊花節等,它起于先秦,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唐朝正式定為節日,新中國以法律形式確定為老年節。
(相關資料圖)
一、重陽節為什么叫老人節。
農歷九月初九,古代民間都有登高風俗,故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把“九”定為陽,九月初九,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為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秋季又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人們常于此日舉行祭祖和敬老活動。近年來,人們對老人更加推重,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
二、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起源先秦,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在《呂氏春秋》中記載,已有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和祖先的饋贈。
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在皇宮中進行。屈原在《楚辭》的《遠游》里曾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個“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到了漢代,據《西京雜記》記載,當時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蓬餌,就是重陽糕。從此時起,已有了重陽節為老人祝壽活動,人們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
魏晉時期,“重陽節”名稱已有記載,并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
曹丕《九日與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陶淵明《九日閑居》:“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直至唐朝,重陽節才成為正式節日,并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活動,宮廷與民間共享節日歡樂。
宋代及明清時期,重陽節更為熱鬧,皇帝會登高覽勝,以暢秋志,賞菊飲酒,與民同樂。《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也均有記載重陽節的盛況。
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設定為“老人節”、“敬老節”,倡導全民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優良風氣。2012年12月28日,中國出臺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把每年這天確定“老年節”。
三、重陽節的風俗。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和飲菊花酒等。
1.登高。九月初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中國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等。重陽糕,有九層,像寶塔,上面還會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
“糕”與“高”同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而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 百事俱高”之意,希望萬事都有好發展。
3.佩茱萸。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
4.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節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文人雅士的時尚之舉。
5.飲菊花酒。重陽佳節,還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備受推崇。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節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中:“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就是采菊釀酒的意思。
6.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習俗,光緒《惠州府志》中有記載。紙鷂,就是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
重陽節,在全國各地還有蒸米果、熬羊肉湯等獨特形式。
關鍵詞: 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