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樓是怎樣的景點?
威遠樓,又名雄鎮樓、鐘鼓樓,位于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鞏昌鎮東大街以西100米處,占地面積459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
威遠樓為磚基三層木樓,通高26米,座基高11米,樓高15米,長27米,寬17米。一樓有廊柱24根,三樓均為正面飛檐,檐下斗拱彩繪102朵,結構嚴謹,造型雄偉,為歇山屋頂式建筑;威遠樓反映出古代工藝技巧、藝術風格,凝結了古代人民智慧,是隴西縣標志性建筑之一。
威遠樓坐西朝東,占地面積459平方米。為磚基三層木樓,分基座與樓體二部分,通高26米。基座為梯形,高11米,長27米,寬17米,中間辟東西向券拱門,西設階樓臺級直通基頂。木樓高15米,歇山頂。一層面闊7間,進深3間,周圍有回廊,東西各辟四窗,對開一門;第二層面闊5間,四面皆窗,出平座欄桿,樓內有梯可上。第三層樓面闊5間,四面皆窗,平身科、柱頭科五踩斗栱,重栱雙下昂,卷殺弧線,里轉出雙杪,無昂并計心,角科如意斗,栱眼板繪隴西八景。
威遠樓內有哪些文物遺存?
重修銅壺滴漏碑
“重修銅壺滴漏碑”刻記:壺高一米,形似茶壺,左右有耳,天池內盛水,水滴計時,絲毫不爽。
銅鐘
銅鐘銅質純凈,高2米,直徑1.33米,重約6000公斤。鐘表層分4格,鑄有“皇帝圣壽萬歲”“重臣千秋”“法輪常轉”“國泰民安”18個大字,下題“大宋丙戌崇寧正月”。題名陰陽文不等,有通遠軍事劉戒朝、散郎通判通遠軍事孫俁、主持圣壽寺定僧體原等。
五岳真形圖碑文
五岳真形圖碑為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重刻,碑高1.33米,寬0.67米。五岳圖形下各有注語。下刻“《抱樸子》云:漢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親降,見王母巾器中有書卷,紫錦囊盛之,即是斯圖”等語。據地方志書載:此石刻圖碑是因雷電轟擊而出,石缺一塊是轟脫所致。這塊碑石形似官印信,如品字狀,圖形逼真,是塊難得的石刻畫,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匾額
威遠樓一門匾額為“南安北辰”,意即:來到南安福地,巍巍鐘樓就如北極星一樣給你指明方向。二門匾額為“襄武屏翰”,意即:巍巍鐘樓之城垣是一道堅實的屏障,保護著古襄武邑人民安居樂業,平安生活。
清代重修鞏昌郡威遠樓碑
清代重修鞏昌府威遠樓碑為臥碑,存威遠樓北側墻壁。橫寬1.35米、縱高0.32米。碑題“重修鞏昌郡威遠樓記”,楷書。碑文是一篇詩賦,四六對仗,和諧押韻。記述了鞏昌知府唐樹義重修威遠樓的緣起和經過。該碑由楚南王柏心撰寫,著名書法家李朝棟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