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臺真武閣是怎樣的景區?
經略臺真武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東外街57號,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已有440多年歷史。
經略臺真武閣,中國道教宮觀建筑,用于奉祀真武帝以鎮火災。其結構采用三層檐、歇山頂、穿斗式構架,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總面積168平方米。其采用穿斗式構架方式,把近3000根大小不一的格木構件鑿榫卯眼,斜穿直套,串聯嵌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不用一釘一鉚,也沒有一個鐵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組成一個穩固的統一體。
經略臺真武閣被譽為“天南杰構”,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被合稱作江南四大名樓,也是四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沒有進行過重建而完整保留的。1982年2月23日,經略臺真武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8月28日,經略臺真武閣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經略臺真武閣有哪些景觀?
杠桿結構和懸空柱
二層樓內的四根金柱神秘地“懸空”不落地,承受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不落地。其方法是利用杠桿結構的原理,在二、三層的該懸空柱上,分上下兩層用十八根杭子拱板穿過檐柱,以檐柱為支點,組成兩組嚴密的“杠桿式”的斗拱,拱頭托承外面寬闊的瓦檐,拱尾托起懸空柱本身,從而使二層樓內的四根金柱懸空。
斗拱
各層的華拱沒有左右聯系的拱、枋,層層相迭挑出,越挑越遠,到了最遠最高的一跳上,又不用枋子或替木之類的輔助構件,就把挑檐桁直接放在上面。此外,在更高一層的枋子上,在檐深一半的位置立一根瓜柱,上面又放一根圓材一挑檐桁直接放在上面,這兩根圓桁都是各組斗拱間僅有的左右聯系的構件。中層檐的斗拱由華拱三跳組成,最上一跳的上面一層耍頭,代替一般的梁頭,在耍頭的枋頭安放挑檐桁,但在耍頭枋身長約一半處又立一一瓜柱,瓜柱上端又穿插一枋,穿過檐柱直至金柱,瓜柱頂上又安放一桁。下兩跳華拱尾僅僅插入檐柱,第三跳拱尾和其上兩層枋的尾端都穿過檐柱再插入懸空的金柱。華拱出跳的長度都比傳統比例長得多。拱的斷面接近中層檐挑出較長,呈現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下層檐的左右兩側和后面用繁復的如意斗拱,前面僅在當心間兩柱上直接插拱兩跳以承托乳袱的梁頭,柱頭直接承托正心桁,而在正心桁下約20厘米處用額枋一道。因此,下面異常開朗,與側面、后面極低的額枋及其上繁復沉重的斗拱所呈現的閉塞感形成極其強烈的簡繁、輕重、虛實、高低的對比,并且借以顯示出真武閣主要立面、側面和后面的區別。
柱
真武閣柱子有類似宋《營造法式》規定的卷殺,圓柱柱腳都殺小一些。當心間前面的檐柱和內金柱的柱礎最下層都作八角形,金柱柱礎有壺門門和花飾,這幾根位置重要的柱礎和柱腳之間都加墊一層木質。懸空柱柱頭上端也有卷殺,最上端做成圓餅形蓋狀。柱頭內側與外側承桁的斗相對的位置上,則作出云形花飾一朵。這種處理柱頭的手法在別處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