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島赤山是怎樣的景區?
石島赤山風景區,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景區方圓12.8平方公里,山因石紅而得名。
威海赤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市東南部的石島海濱,三面環海,山海相連,海景壯觀,山色秀美,與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港緊相毗鄰,山、海、湖、港互為一體,與漁村、花村、畫村等民俗村連點成線,是中國漁業第一大市——榮成市南部沿海的核心景區,以山海觀光、生態休閑、海濱避暑、漁家民俗、佛教文化、國際交流而深受游客喜愛。
景區現有法華院、吉祥平安谷、赤山禪院、觀音壇、法華塔、榮成民俗館、張保皋傳記館、大明圣境(赤山明神)、天門潭公園、天后宮十大景觀區,三十六處景點。坐落于景區內的法華院現為威海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唐穆宗四年(824年),為唐時新羅人(今韓國)張保皋所建,出已逾千年。唐開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高僧圓仁入唐求法,客居此院兩年九個月,其編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譽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蓮花頂上矗立著世界韓民族聯合會捐建的張保皋紀念塔,由韓國前總統金泳三題寫碑名。鳥語花香的情人谷內,具有世界各國不同風格的別墅建筑群,造型別致新穎。另外摩崖石刻、望海長廊、觀光盤山道,仰天大佛、坐佛石等奇峰怪石等景觀與花村、畫村、漁村等民俗村連點成線,美不勝收,是山海景觀游、宗教朝圣游、生態休閑游、漁家民俗游的絕佳去處。
石島赤山景區有什么景觀?
法華院
法華院是膠東半島最早的佛院之一,也是威海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公元824年由新羅人張保皋所建。因建院時請來誦經的首批僧人屬于天臺宗派,誦法華經,故此院命名為法華院。1988年該院重建,1989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院名。整個寺院由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三佛寶殿等組成。古剎掩映在碧樹秀林之中,四周層巒疊嶂。常年云籠霞罩,廟宇香火旺盛。
吉祥平安谷
吉祥平安谷景觀區是集雕塑、音樂、噴泉、瀑布、焰火于一體,運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生動演繹古老佛教文化的動態音樂廣場。 以水幕環繞襯托,四方大象守護平安寶瓶,面向蒼天大地,潤撒甘露,福佑國泰民安,盛世鴻福。
在氣勢恢弘、撼人心魄的佛樂中,噴泉隨節奏變換出13種奇特水型,四方大象共擁寶瓶自轉一周。座下金童玉女手托金盤從徐徐開啟的門中走出,承接四方大象潤撒的甘露。護法的四大金剛力士口中噴出五彩火焰,池邊的9條金龍緊跟著行云布雨,噴出水柱,陽光下水幕噴泉中折射出神奇的七彩霓虹,整個動態演示過程15分鐘,其設計之新穎,規模之龐大,效果之獨特,意境之殊勝,實屬世間獨一無二,非佛之寶地難得一見。
有情眾生,來往游人,能親瞻禮拜,皆緣深福重,可得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安康太平之萬千福報。
觀音壇
觀音壇背靠赤山主峰,前有自然天成的仰面佛,位于赤山景區內觀音殿西側、赤山禪院東側,群峰環繞,周邊松柏蒼翠,四季花香。觀世音菩薩蓮花臺上居中端坐,護壇羅漢分列兩側。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手持凈瓶甘露,四季常青柳枝,普渡天下蒼生。在此曲徑通幽之絕佳靜心、養心之地,凡有情眾生一心向善,虔誠而來,皆可緣深福報。
赤山禪院
位于法華院西百余米,由圓仁入唐求法館和赤山閣兩大部分組成,占地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其中圓仁入唐求法館共設五個展廳,分別是“心慕佛乘、苦海船筏、慈覺大師、求法巡禮、功成圓滿”,主要展示了隋唐佛教發展史、圓仁法師入唐求法以及回國后在日本建立赤山禪院的過程。赤山閣共分三層,主要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一層為釋迦牟尼塑像與壁畫,二層為鑒真塑像,三層為觀世音菩薩塑像。禪院依山而建,肅穆莊嚴,山林水系,亭榭樓臺,氣勢宏偉,迤邐壯觀。
法華塔
位于圓仁展館后,赤山西側,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高48米,共7層,該塔為仿唐建筑風格,塔內設有多個展示唐代文化及當地民情風俗的展室。登塔遠眺,碧海藍天,翠巒奇谷,整個景區及石島灣景致盡收眼底,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