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山水相依、紅綠輝映、宜居宜游,散發著豫風楚韻的獨特魅力。
河畔漫步,倚欄憑眺,穿城而過的小潢河兩岸,時尚樓宇與紅色紀念地遙相呼應,人文與自然共生,歷史與現代相融,仿佛讓人在時空交錯中見證革命老區的發展蝶變。
近年來,新縣秉持“將城市輕輕放在山水之間”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宜居原則,美顏值、提氣質、增底色,高質量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扮靚城市顏值
周末閑暇時,“90后”姑娘熊燕總喜歡沿著貫穿城市南北的濱河路或騎行、或漫步,看一看英雄山上的春日桃花雨,聽一聽小潢河畔夏日蛙鳴聲,或是靜坐于濱河公園長廊,單純放空心靈,享受著“美麗抬頭可見幸福觸手可及”的愜意慢生活。
“特別是新修的‘風雅頌’濱河公園,滿眼都是綠色,處處都是風景,隨手一拍就是大片。”熊燕的話道出了市民游客的心聲。
新縣之美,在山在水。作為首批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如何讓每一位市民、游客體驗“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 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的美好生活,新縣的城市建設者們一直在行動。
“我們城市建設不貪大求洋,而是追求精致靈動,聚焦‘一河兩岸’,打造一條以水為‘脈’、以文為‘魂’的濱水空間和生態長廊,實現‘人在景中走 身在畫中游’的美好愿景。”新縣城市管理局局長張志旺介紹道。
2020年,潢河綜合治理項目正式啟動,新縣先后對潢河生態系統、濱河公園、潢河路街區風貌進行整體規劃、分層次打造,以河景聯通步道、串聯公園,編織公園河道一體的休閑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景觀,打造親水“城市會客廳”。
“路寬了,景美了,門前清爽了,河邊的園林到處是景致,結婚的新人都在這里拍婚紗照,連帶著生意也好了。”在潢河路南路開設影樓的袁先生見證了潢河路三年變遷。潢河路是新縣城區主干道,一邊是綠樹成蔭、碧波蕩漾的小潢河,一邊是商鋪,現在臨街建筑陳舊的外墻貼上了軟瓷小青磚,斑駁的老招牌換成了統一的古樸式樣,一河兩岸南北貫通的濱河步道串起了一座座“口袋”公園,沿線面貌煥然一新。
提升宜居品質
曾幾何時,城北大別山路沿線卓灣、廖灣等區域斷壁殘垣、破敗不堪,在推進花園城市建設中,新縣著力推進大別山路城市提質工程,對道路兩側進行綜合改造提升,推進人居環境系統治理和公共服務配套完善。
如今,改造一新的大別山路區域已然舊貌換新顏,風雅頌公園綠地景觀、古色亭廊相映成趣,休閑步道、觀景瞭臺相合相融,曾經破敗的廖灣村落完成整體改造,15處廢棄房屋變身口袋花園,一步一景、一院一品,實現了華麗蝶變。
微縮景觀,映射城市發展。近年來,新縣有序推進城區提升改造,重塑首府路、航空路、龍泉路等街道視覺景觀,延續歷史記憶,打造山水宜居紅城。
讓城市更宜居,讓出行更便捷。在城市空間拓展過程中,新縣打通了南北雙向“斷頭路”,疏通了交通“毛血管”,城市通行能力不斷提升。
在城北,健康橋貫通南北,大別山南路連接京九路,商務中心區與城市后花園融為一體,形成發展新高地;在城南,筆直寬闊的鐘畈路連接大廣高速,疏通“瓶頸路段”……潢河兩岸、連南貫北的雙向交通干線在老區新縣已然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讓市民群眾開心出門、順暢出行。
人居環境向新向美。2020年以來,新縣完成城區道路改造提升40余公里,實施城市立面改造15.6萬平方米,綠化提升改造城市公園、街頭游園、口袋公園23個,新建污水管網78.6千米、供水管網126.5千米,提升改造城區排水設施88.6千米,市民群眾幸福感滿滿、獲得感滿滿。
暮色四合,燈光掩映下的小潢河柔美溫馨,城市亮化流光溢彩,河邊漫步的市民笑顏如花……隨著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秀美山城愈發醉人。
傳遞幸福體驗
“拆墻透綠,開放停車,方便了周邊市民,更拉近了政府和群眾的心理距離。”提起家門口的拆墻透綠工程,家住新縣朝陽路的退休老教師王治家贊不絕口。
城市有“溫度”,幸福有“質感”。在新縣綜合辦公樓旁,完成圍墻拆除的政府大院與整修一新的政府廣場融為一體,已經打造成群眾家門口的休憩園,成為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不單如此,沿街的40多處機關單位都已拆除了圍墻,向公眾開放停車位,并因地制宜打造出方便群眾休閑、娛樂的公共小游園,實現了資源共享、民心共振。
文化涵養城市氣質。“這里閱讀環境好,孩子能靜下心,一有時間我都會帶著她過來。”位于小潢河畔的新縣方圓城市書房里,首府實驗學校學生王詩涵正在媽媽的陪伴下翻閱著繪本。2022年11月,方圓城市書房正式開放,160余平方米的書房里,3000余冊各類圖書整齊擺放,溫馨的氛圍吸引著大量市民來此閱讀,這里也迅速成為城市的“文化驛站”。像這樣的城市書房,城區已經建成啟用5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遇見“詩和遠方”。
無論是清晨還是晚飯后,新縣各個公園廣場上,廣場舞、太極拳等健身隊伍隨處可見,健身步道上,市民健步走的身影絡繹不絕。近年來,新縣堅持把健康“嵌入”城市,倡導健康生活風尚,先后在城區建成休閑健身步道20余公里,體育健身設施和兒童游樂設施30多處,成功建起了大別山體育公園,初步打造了城市“15分鐘健身圈”。
城市品質躍升,傳遞幸福體驗。漫步紅城大街小巷,總能在一轉彎、一回眸中收獲“小確幸”。85個老舊小區在“微改造”中筑就群眾“大幸福”,全面覆蓋的垃圾分類亭引導健康生活新時尚,隨處可見的志愿者“定格”全國文明城市的溫度。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內外兼修打造幸福宜居的魅力紅城。”展望未來,新縣縣委書記夏明夫堅定而自信。(郝昱瑋 聶建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