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專線】一個印尼女孩的十年:從留學生到“中國媳婦”
中新社柳州9月20日電 題:一個印尼女孩的十年:從留學生到“中國媳婦”
作者 林馨 陳秋霞
十年,印度尼西亞女孩葉娜雅,從留學生變成“中國媳婦”。十年里,她見證中國的快速發展,與東盟關系的日益親密,也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1994年,葉娜雅出生于印尼雅加達的一個華裔之家。近日,葉娜雅在廣西柳州市接受采訪時表示,她從小的印象里,父親有著濃厚的“中國情結”。她說:“爸爸喜歡看中國電影,每逢春節時,都會給我們準備好紅包。”
2013年,在父親的建議下,葉娜雅到柳州留學。她回憶:“一開始時,由于不懂中文,對中國了解甚少,我并不情愿來這里留學,爸爸勸我先來看一看。”葉娜雅沒有想到,剛剛抵達中國便被這里所吸引。
近日,葉娜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彈奏古琴。中新社記者 林馨 攝
最打動葉娜雅的,是中國傳統漢服文化。她說:“我到現在還記得,和朋友上街時,看到一群穿漢服的女孩子走在街上,好像仙女下凡一樣。”后來,剛好學校開展系列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讓葉娜雅得以近距離了解漢服文化。
此后,葉娜雅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她的衣柜里有十幾件各式各樣的漢服。一口流利的漢語,穿漢服品茶,著旗袍彈古琴,看起來好似一位中國女孩。
“通過了解漢服,我發現中國年輕人非常重視傳播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我也希望讓大家更加了解印尼的傳統服飾和文化。”葉娜雅說道。今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期間,葉娜雅將多套印尼傳統服飾,帶到“廣西國際友城進東博”展區。
在“廣西國際友城進東博”展區,近20個國家30多個友城“赴約”東博會,盼使友城“朋友圈”變“合作圈”。廣西亦借助友城渠道,積極為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做好服務。
葉娜雅也見證友城關系的“親密接觸”。她表示,這幾年,她參與的中印尼交流活動也越來越多。
在中國十年,讓葉娜雅印象最深的是中國的飛速發展。“以前,我從廣西到廣州要坐10個小時的大巴,現在坐動車只需要4個小時即可。現在,印尼朋友想出國留學,我都推薦他們來中國看一看。”
如今,葉娜雅不僅融入中國生活,還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1年前,我經朋友介紹認識現在的丈夫。他會做一手好菜,吃他做的東南亞菜,讓我有家的感覺。”今年6月,葉娜雅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媳婦”。婚后,父親陪著她一同在柳州生活。
未來,葉娜雅打算留在中國生活,做中國和印尼文化的傳播者。“我希望向中國朋友展示更多的印尼文化,也想把我喜愛的中國文化介紹給家鄉,做推動雙方之間友好往來的橋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