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培智五年級,33歲的何立玲迎來了她新學期的第一節課,這也是她產后復出的第一課。
何立玲是特校代課老師。10年來,作為志愿者的她,不拿學校工資,還倒貼數萬元買教具,吸納特校畢業生就業,把“特別的愛”奉獻給了這群特別的“折翼天使”。
湖北保康一教師免費教學守護“折翼天使”
2010年,何立玲進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就讀特殊教育專業。何立玲當時便立志,畢業后一定要從事特殊教育。2013年,何立玲從學校順利畢業,得知家鄉保康即將成立特殊教育學校,她欣喜若狂。然而,現實卻讓她的夢想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何立玲的父親是天門人,17歲那年獨自一人來到保康,經歷40年的打拼,終于從冬天只能穿草鞋薄衣,到現在擁有自己的家具商場。一邊是父親一輩子的心血,一邊是自己多年來的夢想,何立玲陷入兩難抉擇。
機緣巧合下,何立玲認識了當時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葉發源。在父親的支持與鼓勵下,何立玲向葉校長提出,想發揮專長,做一名志愿者、免費教孩子們的想法。葉校長在請示相關部門后,考慮到學校成立亟需專業人才的現實,破格同意了她的請求。就這樣,2014年9月,何立玲正式加入保康特校,獲得了每周一次的珍貴執教機會。
這個學期,每周四是她在特校的固定教學日。她負責該班“唱游與律動”學科的教學。該學科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聽覺、認知、語言、動作、溝通交往的能力。“就像正常孩子學語數外課程一樣,這門課也是特教中的主課。”校長張加榮解釋。
熟練地插入U盤,調好視頻,新學期第一節課何立玲選擇歌曲《小美滿》作為教學內容。按下播放鍵,歌詞伴著旋律一同流出,坐在第一排14歲的峰峰(化名)最先有了反應,他輕晃腦袋,模仿視頻中的畫面伸出雙手,口中斷斷續續地哼唱著。
課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觀察每一位學生,及時糾正他們的動作與發音,40分鐘里,她不停游走于學生之間,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培智五年級的學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滿》的第一句歌。
在何立玲10年教學生涯中,一節課教會學生一句詩、一個手勢或是一句歌往往是常態,“我不指望孩子們能學多少,哪怕學會一個音節,以后能正常交流就很滿足了。孩子們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對我而言都是極大的鼓勵。”何立玲說。
10年來,何立玲把特教當成自己的事業,也樂于把自己當成特教學校的一員,積極融入這個友愛的集體。為了方便外地招聘老師的生活,何立玲從自己的家具城里精心挑選餐桌椅、床頭柜等家具慷慨送出。學校的集體活動,她不僅出謀劃策,甚至還叫來家具廠的工人幫忙干活。
在課堂內教學,在生活中幫扶。對于何立玲的付出,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張加榮十分感動,“能把一件事堅持做10年,并且做好的人不多。”她說,何立玲在特校純公益教學的這些年,真正做到了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對每一次教學認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