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記者 王君妍 周亞強
1日,在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90歲的王學勤俯身為“缸魚年畫”上色——藍綠色彩的宣紙上,紅鯉甩尾欲躍,蓮葉輕搖生姿。
圖為王學勤在家中為缸魚年畫進行上色。記者 佟郁 攝
這幅《缸魚》,日前亮相于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所著《過年書》封面。自春節申遺成功后,這張承載津門年俗記憶的年畫,從老宅水缸“游”向更廣闊的文化長河。
畫筆輕點,色彩暈染。王學勤繪制“缸魚年畫”已有70余年,憑借著世代傳承的繪畫技藝,他被譽為“津味”文化的“活化石”。
楊柳青年畫歷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因發源于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而得名。鼎盛時,這里“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
其中,“缸魚年畫”作為傳統年畫中的獨特品種,曾是津門百姓的集體記憶。
舊時,精美的年畫是宮廷與富貴人家的專屬,價格昂貴。而“缸魚年畫”是年畫中“走量”的“粗活”,畫風樸實粗獷、鄉土氣息濃郁。過去許多天津家庭都會在水缸上方的墻上貼上一張,寓意“連年有余”,希望新年風調雨順、日子富足。
“幾十年前,去大集買一張年畫貼在水缸前,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事情。”王學勤向中新社記者介紹,農閑時制作年畫,是為了多賺些錢,一個月最少可以畫上千張。
王學勤介紹,一條魚要逐層上十二道顏色,還要進行修整、補色,并經過晾曬處理。為了讓色彩更加鮮艷持久,有時甚至要上色幾十遍,才能確保畫面不易褪色。
圖為王學勤在家中整理制作完的年畫。記者 佟郁 攝
“人們住進樓房,用上了自來水,家里沒有大水缸了,‘缸魚年畫’買的人也越來越少了。”王學勤感嘆,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年畫的需求減少,自此,“缸魚年畫”更多成為他的愛好與習慣。
在王學勤的家里,墻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年畫,桌子上整齊地擺放著顏料和畫筆。“畫了一輩子,舍不得。”他笑著說,對他來說,年畫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幾十年來生活的一部分。
雖然年畫的市場不如從前,但王學勤并不覺得自己的技藝“過時”了。近年來,他經常受邀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向年輕人介紹年畫的歷史和技藝。有時,他還會去高校現場教學講解。
“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教。”王學勤說,他也擔心年畫會因為失去其功能而消失,“有些學生學幾天就厭煩了”,因此他希望年輕人能夠真正喜歡上它,而不是把它當作一種“老古董”來看待。
據悉,天津一些高校也開始關注楊柳青年畫,并開設了相關課程,希望讓這門傳統藝術重新走進大眾視野。
圖為王學勤展示“缸魚年畫”在水缸中呈現的倒影。記者 佟郁 攝
“老樹亦可發新枝。其實,年畫也可以很時尚。”王學勤說,如今不少年輕人嘗試用現代設計手法來改良年畫,把傳統元素融入到文創產品中,讓它們煥發新生。“時代在變,希望未來‘缸魚年畫’可以有新的樣子。”
春節期間,王學勤特地在家中墻上貼上了他最新繪制的“缸魚年畫”作品。色彩鮮艷、魚身飽滿生動的缸魚寓意著美好的祝愿。“希望年年有‘魚’,也希望年畫長長久久。”(完)
關鍵詞: